依托盐文化旅游助推盐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7-23 09:09:50

依托盐文化旅游助推盐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文章研究了盐文化内涵、盐文化旅游的资源及其农村盐文化开发,指出了农村盐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并以农村盐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提出了依托农村盐文化旅游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盐文化;农村盐文化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伴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依附于盐业的文化现象,即盐文化。盐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作为历史的投影,盐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无不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一部古代盐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盐区社会的发展史。因此,盐文化成了盐区本土文化中最富基本特征的地域文化。

一、盐文化的历史及内涵

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到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盐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盐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在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和管理的历史过程,赋予了盐及其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了灿烂的盐文化。

(一)盐业中的崇拜

如供奉井神(盐都自贡有井神梅泽),建筑供奉诸神的庙宇(井神庙、火神庙、井主庙、王爷庙、井口土地庙等),从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成为市民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盐业技术文化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盐的开发和生产,其技术的发明与工艺的进步,都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无法置疑的标志。我们仅仅以井盐开发生产历史为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观或考察了中国井盐生产技术之后,称之为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迹,誉之为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三)盐业的制度文化

几千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更替,盐业制度在不同朝代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是当时的民俗生活的真实反映。包括盐业管理制度、盐务工作制度、盐业运输、经营制度等形式。

(四)盐文学、艺术

盐文学是以盐场的景物、盐业生产过程和场面,以及盐业社会的生活题材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游记等。如宋代陆游“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忙”的诗句;清代李芝的《井盐赋》;民国时期王余祀的小说《自流井》等都反映了当时盐场的社会、历史、民俗和盐业生产等内容。

(五)地名中的盐文化

盐业城镇的地名多与盐有关,如盐都自贡的地名有以盐井为地名,如自流井、贡井等;有以览为名,如大昌览、大生览等;有的以盐商商号为名,如店街、尚义号;有因盐的运销而形成的地名,如进盐坝、盐店街。

(六)饮食中的盐文化

产盐区的饮食特征与风味无不与盐密切相关,而各地盐商别具一格的饮食又不断丰富着传统的饮食文化,并使许多民族围绕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盐文化旅游资源

盐文化深厚的历史内涵,决定了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盐业城市、城镇及古建筑

在中国因食盐生产而建立的城市有运城、盐城、海盐、自贡、临邓、楚雄、姚安等数10座,因运销食盐而著名的城市有扬州、盐津等,以及若干城镇,如自贡的仙市镇、永安镇、四川的罗泉古镇、云南的黑井镇、甘肃的盐官镇等。这些城市、城镇因为有盐利作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围绕盐业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行帮会馆为显示其势力,相互攀比竞争,其建立的会馆、庙宇都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装饰艺术,皆堪称精品。如自贡的盐商会馆、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祠堂,皆多为文物,特别是西秦会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如扬州、两淮盐商不惜巨资,精心构筑园亭和别墅,其设计之讲究、工艺之精巧,冠盖江南。

(二)食盐生产的现场和遗址

如自贡的小桥井、东源井、大英的卓筒井、现代化的真空制盐和海盐生产现场等,均能让参观者为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叹服。

(三)盐浴美疗资源

盐卤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可以有明显的镇定、降低血脂以及瘦身效果。盐水中盐分含量高,即使不会游泳的人,栽到盐湖水里也可以仰卧水面,伸开四肢,随意漂浮。这种盐水漂浮给人的全新感受是其他水体所不能替代的。

(四)食盐产、销区的会节

食盐产、销区有会馆就有会节。在中国,因盐而产生的会节名目繁多,如川东大宁的“绞洪节”、自贡的“牛王节”、“王爷会”、云南大姚的“开井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五)盐商、盐工特色饮食

盐本身被称作“百味之祖”,是饮食文化的基础。又因为盐区人员流动大,资金雄厚,其饮食更丰富,更精致,更奇绝。如以盐商菜、牛肉系列为典型代表的自贡“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李氏泡菜”等。这些特色饮食也具有旅游吸引力。

三、开发农村盐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

随着文化旅游日渐升温,盐文化集聚区域认识到了盐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都在不断挖掘盐文化资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盐文化旅游产品。盐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盐区周边农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由于盐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农村在盐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着许多问题。

(一)产品特色不突出,缺乏对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的盐文化遗迹都分布于城市之中,这就决定了旅游的开发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必须伴随城市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步向农村延伸。旅游资源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旅游资源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根本所在。而散布在盐区农村的与盐业生产、营销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用品、民俗民风、轶闻旧事、人物传奇和饮食文化等资源,由于主题不突出,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

(二)没有品牌意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在农村盐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对盐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发展方向不明确,开发模式单调,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加之管理不规范,从而导致经营上的盲目性和混乱性,规模效应难以形成,使农村盐文化旅游处于低水平、低效益的状态,导致游客兴趣大减,重游率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盐文化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陈旧,服务质量低

由于盐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国内旅游业这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针对盐文化旅游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特别是农村从事盐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通常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因此,对于农村盐文化旅游的开发、管理层次较低,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全局和长远考虑,在接待服务方面处于自发、粗放状态,服务质量较差。非标准化的服务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盐文化的开发和整体形象的树立。

(四)缺乏有力的宣传促销策略

由于从事农村盐文化旅游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从而导致了管理者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使很多农村盐文化旅游产品不为人知,严重制约了农村盐文化旅游的发展。

(五)旅游基础设施欠缺或不足,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造成农村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足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用水、餐饮、卫生的基本要求,使游客对盐文化乡村旅游产生不好的印象。

四、促进农村盐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整合盐文化旅游地旅游资源

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所谓的点-线-面结合是指以盐文化为主线,把古盐道这根文化旅游之线与盐业生产地和围绕盐业生产地形成的古城镇串联和整合起来,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农村盐文化旅游产品。

注意盐文化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不是单一的。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单一的旅游资源往往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尽可能地把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及其延伸的资源整合或融合起来,促进农村盐文化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加强宣传促销、树立品牌意识

盐文化旅游产品能否被认可,最终取决于旅游市场。因此,应加强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各种渠道精心组织宣传和促销,将农村盐文化旅游推向市场,提高农村盐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同时,注重品牌的打造。而品牌的打造需要依托于非常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形象。农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和主题,盐文化资源就是盐区农村旅的特色游资源。因此,应高度重视盐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开发,形成既体现区域的特色,又能够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的盐文化旅游产品。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建设上,可因地制宜建立盐湖文化博物馆、复修古建和部分古代工程。在表现手法上,巧妙运用民俗风情手法展示盐文化风采,通过浓化盐文化环境增加系列项目,并开辟仿古旅游活动,设置旅游探险活动,提高游客参与性,例如盐水漂浮、黑泥沐浴等。设计纪念商品,突出盐文化特色。

(四)制定有利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特殊政策

各级政府要在国内农村旅游市场开发初期进行一定的投入,主要用于市场调研、开发规划和宣传促销等前期投入。对重点投入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旅游企业或农户给予一定的审批、税收等政策优惠,鼓励民营企业或农户参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和制定农村奖励旅游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如针对大部分农民收入不高的实际,对农村旅游者实施“低价位”的政策,尤其是交通费用上,可以对农村旅游者实行大幅度优惠,以吸引更多的农村旅游者。

总之,农村盐文化旅游的开发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平衡盐区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最佳载体,是一种有效的“输血型”开发式扶贫。这种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城乡互动,能有效地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同时,通过农村旅游可以刺激消费、增加收入、活跃市场、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发展农村旅游可以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白九江.巴盐与盐巴――三峡古代盐业[M].重庆出版集团,2007.

2、钟长永.中国盐业历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冉光荣.明代四川井盐业的初步研究 四川井盐史论丛[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4、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5、李晋昆.滇西北盐业和白族文化的关系[J].文化研究,2009(9).

6、林文勋.邓诺村: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解读[J].盐业史研究,2004(4).

7、刘彦俊.四川福宝镇古盐道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2007(5).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WHY08-05。

(作者单位:张学梅,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作者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唐静,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郭华,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车谊,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论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浅析风险导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