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温 调适健身

时间:2022-07-23 08:05:30

应对气温 调适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08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保护健康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必须成为衡量我们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所作努力的决定性因素。”她还表示:“气候变化将频繁地对公共卫生施加压力,卫生专业人员处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前线。”当然,这是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嘱托;然而,对广大人群来说又如何应对呢?出于对每一个人自身安全考虑,不能不认真审思慎行。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高温会引发某些疾病;一些热带病将向温带蔓延;气候变化使某些地区粮食减产从而导致当地人营养不良等。于是,世卫组织在一份公报中说,在2008年的世界卫生日(4月7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组织将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人们关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认识。

去年,暖冬多风少雪,空气质差干燥,细菌病毒潜伏,使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诱发恶化突变。尚有糖尿病、风湿病、胃肠道病、呼吸道病等,痛楚迁延,医治难愈。更有众多的中老年人,在科学养生不断强化的进程中,因气温幻化多变,自身无法适应,出现意外病变。人们认为,这都是天气惹的祸。

其实,气温多变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有季节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大多是有规律的;而当今的气温多变,确是带有全球性的,甚至是无规律的。近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地方气候异常多变、自然灾害不断,干旱、暴雨、山洪、雷电、台风、沙尘、冻害、酸雨、雪灾,损失财物,戕害生命。

科学调查分析证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加重了自然灾害。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平面逐年上升,致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疾病和死亡终降到人类的头上。

基于此,对于突发或渐变的恶劣气候,应有所准备与认识。平时可学习一些有关气象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影响天气改变的因素等。如何应对气温变化,只有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不妨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调适自身生活条件。气温发生骤变,及时添减衣服。关注敏感部位,防止病从口入。锤炼心胸豁达,学会怡情养性。心身避免过劳,适当安排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勿使悲喜冲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水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人与自然秩序合契参同,自然界的兴衰枯荣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养生健体须要“顺应四时”,根据节气变化安排饮食、起居、劳作以及等活动的节律与禁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调合,颐身养神、祛病延年的效果。元代著名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丘处机,在“四时调摄”为要旨的养生学方面造诣很深,值得今人借鉴。他认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不断变化,就必须调节人的生活、精神、身体,使之与外界环境协调,达到内外环境平衡。关注四季调养、精神调养、饮食调养,尚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季节保健强身的方法,促进防病健身延年益寿。

春天,应该看到既是百花吐艳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丛生的时分,晨练、散步、踏青、览胜,都不可忽略这同一时间里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人的不同影响,极需要调适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张弛有度。饮食方面适当多饮茶,喝姜汤、菌汤,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这些都有利于对抗气温变化对人的侵袭。

二是调适居室内小气候。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拥有“健康住宅”是指能够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包括15项标准:1、会引起过敏症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很低;2、为满足第一点的要求,尽可能不使用易散化学物质的胶合板、墙体装修材料等;3、设有换气性能良好的换气设备,能将室内污染物质排至室外,特别是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来说,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4、在厨房灶具或吸烟处要设局部排气设备;5、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走廊、浴室等要全年保持在17至27摄氏度之间;6、室内的湿度全年保持在40%至70%之间;7、二氧化碳要低于1000PPM;8、悬浮粉尘浓度要低于0.15毫克/平方米;9、噪声要小于50分贝;10、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11、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12、住宅具有足够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13、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14、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15、因建筑材料中含有有害挥发性有机物质,所有住宅竣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入住,在此期间要进行换气。当然,这些条件对于常人来说,不一定会面面俱到,更难能项项达标,但起码能唤起人们的警觉,关注这些方面对人体保健的影响。尽量做到有备无患,应对气温突变。

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还并不是所有人都取得共识。为此,大力普及相关知识实属必要,以确保度过健康愉快的每一天。

上一篇:如何保持良好的健身习惯 下一篇:一觉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