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校长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

时间:2022-07-23 03:36:30

一位教授校长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

题记: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批评了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去办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批评的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虽然不是每个教师和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他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了在大学的职务,到中学当校长;他是一个实践者,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付诸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他是一个研究者,不空谈,不做书斋中的“理论家”,而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他具有宽广的教育视野,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辽宁省委党校学习、进修,实地考察过芬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的学校;他获奖无数,曾获得“全国十大人气校长”、“全国TOP TEN校长”、中学杰出校长、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校长等多项称号;他著作等身,公开发表文章260余篇,编纂各种书籍20余本(套);他参与或主持各种课题28项……他就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杨骞。

很多认识杨骞的朋友,总是会说:“杨骞啊杨骞,有时真是不理解你,真不明白你为什么放着舒舒服服的日子不过,非要自讨苦吃……”他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杨骞的一次次选择确实让人吃惊不小。

2002年,杨骞离开了已工作过15年的大学,通过公开竞聘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到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校长职务。从事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去当中学校长,这不是自降身价吗?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心中的那个声音“用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怀办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始终引领着杨骞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眺望。虽然不能再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心中也有诸多不舍,但是他深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它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更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实践活动;担任中学校长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更大风险,如果能办好一所学校,使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真正体验教育的真谛,为未来人生奠基,使每一个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体验职业幸福,其意义会更重大、更深远。

在杨骞看来,从大学来到中学,不是低就,而是升华。

2008年,杨骞做中学校长已有6年。其间,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晋升为辽宁省首批示范高中,高考升学率也从低谷走向高峰,因此它成为大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学校。但是,杨骞经常叩问自己的内心:逐年提高高考升学率,培养出大连市高考状元、榜眼,越来越多的家长千方百计要孩子进附中……难道这就是理想的学校吗?作为学者校长,杨骞始终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带领师生一道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但是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压力却让这种尊重和坚守变得步履维艰。恰在此时,南方一所著名高校向杨骞发出了聘书,杨骞又一次面临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还是继续基础教育实践探索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选择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作出选择时需要的勇气越来越多。选择前者,杨骞能相对轻松地享受所谓的成功人生;选择后者,意味着杨骞还要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几年的中学校长经历,杨骞已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但是心中的那个声音引领着杨骞:坚守基础教育,到更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内、在更开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追寻教育家的梦想。于是,2009年,杨骞选择了天津,选择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杨骞面对的教育对象从博士、硕士变成高中生,然后又变成初中生、小学生,杨骞庆幸自己的选择,它让杨骞更全面地了解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也让杨骞更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一种更有价值的教育,实现杨骞的教育理想——以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的生命,以全面的目标引领学生的未来,以多样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素质,以高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丰富的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崇高的典范影响学生的志趣。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伴随着激昂的颁奖音乐,在父母的热烈掌声中,全体毕业生依次走上主席台,当杨骞把毕业证书和“十一少年”(如“勤劳少年”、“节俭少年”、“乐观少年”、“孝敬少年”等)荣誉证书颁发给学生时,杨骞看到了他们脸上绽放的微笑,那一刻,他心里充实而温暖……

“十一少年”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或教师推荐产生的,它源于“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为了生存而学习、为了发展而教育、为了幸福而奋斗”的办学理念以及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正在探索和践行的“价值教育”。这是杨骞改革学生评价、激励学生成长的一次尝试。杨骞认为,教育的本义始终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基础,只为了“升学”和“就业”办教育,那是学校的偏离,更是教育的变异。如今,办学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应试性”,无论在校长和教师眼里,还是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已经成为了“应然”,进而导致校长办学行为中“反教育”和“伪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一个话语和实践体系里,教育根本不是在“培养人”,当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简直是南辕北辙。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未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杨骞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要"有效"也要“有价值”,建构并实施了追求教学价值性的理论框架,即以学生为目的,把价值品质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并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因素;教学合乎法律,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教学符合伦理道德要求,遵循向善原则、诚实原则、公正原则等;面对基础不一、成绩不一的学生能够一视同仁;教师的价值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当然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绝非“育人”的唯一途径。“教书”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但若只有“教书”,也不可能实现“育人”目的;学校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开拓广阔的教育空间,创设最好的教育环境,组织丰富的教育活动。

上一篇:亲子阅读,兴趣阅读 下一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