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备课与教学笔记

时间:2022-07-23 03:17:13

《孤独之旅》备课与教学笔记

2012年8月18至20日,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召开;地点在九江市的星子县。

此次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会议邀请了包括舒婷、曹文轩、梁衡、赵丽宏、王充闾、刘慈欣、杜卫东等在内的十多位全国知名作家参会。他们的作品都曾入选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或配套读物,有些已经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2012年6月份,人教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老师打电话来,请我在此次活动中讲授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这是从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节选的课文,篇幅很长,约4000字。

暑假中,在一个陌生的小县,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代表人教社,甚至代表中学语文界,讲一位特别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作家本人就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听课,然后他还要评课;讲课时还要面对许多到会作家的睽睽众目,特别是还有梁衡先生、舒婷女士、赵丽宏先生在场,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到会;且我又将是第一个登台讲课――这个压力,不知道有多大了。

我开始研读课文,开始收集资料,开始了我的极为精细、深入的备课历程。

我阅读了曹文轩的大量作品:《草房子》、《小说门》、《青铜葵花》、《根鸟》、《红瓦》、《天瓢》等。

我阅读了关于欣赏曹文轩作品的大量学术文献:《曹文轩儿童小说风景描写研究》、《曹文轩纯美小说的语言艺术》、《论风景描写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作用》、《曹文轩成长小说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论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流浪情结》、《论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主题》、《浅论曹文轩小说的画面描写艺术》……

我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如曹文轩的经典语录:

写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受苦难的磨炼。

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候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因此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

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

我所讲的苦难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好,就是让他们慢慢通过看文学作品,来得到一点熏染,使我们这些理念多少得到一点落实。

真正的男子汉是非常有情感的。

如关于曹文轩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论述:

水意象:曹文轩小说中的“水”的性格是比较安静的。这个平原水乡的背景似乎给作品定下了一个基调:优美而非壮美。

阳光意象:在作者笔下阳光意象也多次出现在文中主要起到一种调节和控制作用。没有光,就没有颜色的变化。总之,阳光的在场,定下了作品的色彩:明亮而纯净。

花草树木意象:一幅优美秀丽的风景画缺少不了花草树木的点缀,而如此的花草树木仿佛是风景的“精神”,它们是生长着、变化着、更新着的生命。当读者触目皆是滔滔流动的河水,纯净幽雅的阳光,葱笼鲜活的花草树木,感受主要是对自然的礼赞、感动。

水、阳光、花草树木这三类意象的描写,为作品形成优美、明净、清丽的意境奠定了基调,但通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处有时会渗透一种忧伤。感觉是沉重的。

如有关文献中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

作者塑造了许多面对人生挫折、困厄而不低头的人物形象。写了困境中奋斗的精神,写了在患难中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心灵境界。

曹文轩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

他的众多文本中虽然有苦难有悲剧感,但悲悯与忧郁、忧伤是有节制的。

理性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小说真正感动人的精神力量。这种情调感染到环境描写的效果,那就是读者在分享人物艰难奋斗之后的喜悦时,更深层次地读懂了文字中的风景,从而超越平淡的、一般意义上的欣赏。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磨难后,发现世界更美丽了。

《草房子》中蒋一轮和恋人错过了,在现实的无奈中,只好坐在田埂上吹吹笛子;人物是无奈的,作者却写了田野里的大好春光:“满地的紫云英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绿色”,“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气味”,这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了风景对于人的抚慰意义。

曹文轩先生的小说创造了自然风景与人的感情、心灵和谐共生的意境,这是作者在创作情感上倾向于古典美学精神的表现,是曹文轩先生小说风景描写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

我编写了课文的“细读指南”:

《孤独之旅》:文学的美感,内容的美感,章法的美感,手法的美感。

从小说技法的审美来看,有如下方面的表达技法需要欣赏。

第一类:背景设置(环境描写)、场景安排(环境描写)、视角运用、情节设置。

第二类:悬念、伏笔、照应、线索。

第三类:文中波澜、情景渲染、衬托或映衬、穿插手法、情节节奏、内容详略。

第四类:象征――“鸭”的描写的线索作用与象征意义。

第五类:诗意小段的叙述方式、画面描绘的精彩笔墨。

第六类:提炼作品中写“孤独”的技法。

细读并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语言卡片:字形,字音,雅词,精美的叠词句,准确运用动词的句子,自然环境描写句。

句段品味:10处。

课文赏析:短文一篇。

景物描写的作用专题欣赏:短文一篇课文中“鸭”的描写课文辑录一则。

很有意思的是课文中“鸭”的描写: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里写的是:离开了家乡,出发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这里写的是:远行,到了辽阔而陌生的地方,点示故事的场景。)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这里写的是:流浪的感觉,显现“孤独”。)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这里写是的:时间在流逝,随遇而安。)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这里写的是:经受磨难之后的宁静。)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这里写的是:鸭们,杜小康,长大了,成熟了。“鸭”的线索,贯串全文。)

我写下了我的“备课日记”:

从8月7日起,我就真正进入了备课阶段。

8月7日:下载资料,在网上看电影《红房子》。写出给人教社的教学简案。

8月8日:研读教材,听我自己原来的评课录音,寻求关于本课教学创意的思想火花。并写下了“教学创意”:

课型:小说阅读课

课时:一节

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片段细读

创意说明:本课为长篇小说的节选,近4000字的篇幅,如果单单朗读一遍,也大约需要18分钟,难以在一个课时里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运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技法,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片段细读,深入课文,品析人物,赏析语言文字表达的妙处。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8月9日:下载大量与作者与课文有关的论文资料,阅读论文资料,做阅读笔记。

结合本课教学而言,曹文轩的两句话最重要:

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我所讲的苦难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好,就是让他们慢慢通过看文学作品,来得到一点熏染,使我们的这种理念多少得到一点落实。

这两句话给我以启示:这个课的教学创意一定要以简驭繁,设计活动,直击根本。

在文献资料阅读的收获方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

更深层次地读懂文字中的风景,从而超越平淡的、一般意义上的欣赏。

这句话启示了我的课堂教学重点的切入口。

我想,《孤独之旅》的教学创意还可以是:

引导学生感受苦难

(穿插曹文轩的语录)

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力量

(穿插曹文轩的语录)

8月10日,第一件事:

凌晨两点左右突然醒来,继续着梦中的思考:这个课,铺垫与交代要到位,要多用几张PPT进行背景解说,包括杜小康当时是多大年龄的孩子都要说清楚。

第一个环节即“文意把握”的教学很难设计,可以有如下方法:

(1)一句话概说课文:《孤独之旅》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2)一句话概说人物:杜小康是这样一个孩子

(3)一句话阐释标题:利用课文内容阐释“孤独之旅”的含义

(4)一句话品析课文:我看《孤独之旅》对“孤独”的描写。

以上4种方法中,适合于在九江市的一个镇上运用的,可能是一、二两种。可能是第一种方法为最好。

第二个环节即“选点精读”的教学,也有几种视点很集中的教法:

(1)切入到描写“暴风雨”的部分,进行文学欣赏。

(2)切入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这个点,进行文学欣赏。

(3)切入到几个“微型话题”之中,进行文学欣赏。

以上三种方法之中,从教材处理深入、到位的角度来看,可能还是第一种最为稳妥。它可以组织起角度丰富的学生训练活动。

8月10日,第二件事:浏览曹文轩的《小说门》。

这真是一本好书。

做了不少的摘记。

8月10日,第三件事:下载了曹文轩的一些经典语录。

8月11日:

早起继续完成《孤独之旅》教学用的PPT。

清晨7点基本上完成。

全课分为两个教学步骤:文意把握,专题赏析。

专题赏析的内容是:《孤独之旅》中“风景描写”的作用。

这是我第一次设计初中的“专题”欣赏课。

8月12日:

人教社胡晓老师来短信说,学生只能是七年级将要升到八年级的学生,而不是按教材要求让新的九年级的学生来上课。

说九江的教研员在外地,目前无法解决“新的九年级学生”这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考虑在新八年级方便易行而又能够表现出深度的教学方案。

8月15日继续钻研《孤独之旅》,修改教学设计及PPT。

8月16日:

准备好了第二套方案,这是为新八上的学生准备的方案。

环节一: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环节二:片段赏析,重点欣赏课文高潮部分“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话题:赏析景物描写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接着,又准备了第三套方案:概括情节训练;评说人物训练;品词论句训练。

可以说,此时的教学设计,已经非常稳妥,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上课,都已经是万无一失的了。

2012年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上午的活动是两个讲座。

巢宗祺 《新课标的修订与解读》,曹文轩 《文学意义的阐释》。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学生到达会场,就坐,静静读书;我静立一旁,对学生不鼓励、不交代、不要求。

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

课的推进顺利。

第一个教学活动将学生深深地引入了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字的含义。

第二个教学活动继续深入:概说“孤独之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三个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与美化:课文写景状物精彩片段赏析。

精读的就是下面的片段,它至少有8个方面的美点: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每个活动都有小结,都有学生的课堂阅读笔记。

课中三次穿插曹文轩语录,形成美妙的节奏。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

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

王君的课上完之后,我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说非常同意我的教学处理,颇带感慨地说我对他有透彻的了解。

会议进行到了下午6点。

下午的活动,因为我的《孤独之旅》的教学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

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

这是人教社60年来第一次举办的语文教师作家同行的活动。

这一天,我讲了《孤独之旅》,它是我的第164个新课。

一个在压力极大的场面下首讲的一个新课。

早上6点起床,中午没有休息,晚上接待、说话,接着去温泉,直到晚上11点回来。

这一天,18个小时没有休息。

王君的课讲完,是我的说课。我在说到下面内容时,曹文轩点头赞许:

《孤独之旅》长文短教的第二个突破点,应该定位在小说的高潮部分。这一部分又和第一个突破点中的鸭群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这样的选点不突兀,是一种有层次,有节奏的推进。老师可以这样引入:让我们在对鸭群描写的基础上来欣赏课文的一个重要片段吧:暴风雨之夜。

这一段里的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一天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了,河水也黑了,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这个地方一朗读,感觉就出来了。反复强调“黑”,为什么?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渲染,是为后面人物的困难和成长作铺垫。

《孤独之旅》小说高潮部分的每一个细节都好看,老师随便抓一抓,都能找到与主题相符的素材,能表现人物成长的素材。比如杜小康的哭,就是耐人寻味的。杜小康醒来的时候“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接下来想哭了又没有哭这个细节也值得品味:“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一个“也”字,能不能品出含义?也是可以的。

……

我的说课完毕,曹文轩走上讲台,评点我的《孤独之旅》的教学。

他评课时比较激动,大约激情地讲了20分钟。从评课讲到了教学,讲到了文学,我的录音笔开着,录下了他的讲话。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地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很少用这样的赞美字词去评价讲公开课的老师。因为我一年要听十堂到二十堂的语文公开课,由于我常常去学校,学校就安排一个节目――让他们的语文老师讲课。

那么,他教学的方法,我感兴趣的,是他的细读,我特别喜欢听那种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因为,在我看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一个字,一个词,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存在状态。你总要去仔细地琢磨那个词,你才能发现那个词后面藏着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解读那个“旅”字,理解这个“旅”字本身在整个作品中的意思,理解这个字后面的东西。大家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有个后来流亡到法国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的写作是非常简单的。其实他每一部小说不用费太多的心思,只是去琢磨一个词,或者是两个词。比如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整部小说其实就写的那个字“轻”。《不朽》整个小说就是写得那个词“不朽”。注意我们在听语文课时,一定要注意到的是对字词特别生动的解读,因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当它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是人类认识到一个状态之后,才出来的一个字,才能出来的那个词。语文课上那样一种咬文嚼字的讲法,其实我非常地欣赏。

……

余映潮,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上一篇:山里来的婆婆 下一篇:神坛上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