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与培养

时间:2022-07-23 12:36:24

论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与培养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招募长效机制不健全、志愿者流动性过大、志愿者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提出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的方法,重点分析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养的主要内容,并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途径,供高校志愿者组织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招募与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绿色环保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志愿者招募、高素质志愿者培养、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筹集、安全问题等方面。

一、大学生志愿者招募途径与方法

1.招募大学新生志愿者。

大学新生入校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增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进行社会历练的想法不断加强,此时为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要坚持“自由”、“自愿”的原则,不能过于“官方化”,不能让新生“被选为”或“被安排为”志愿者,而要让他们自愿成为志愿者。招募工作最好由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实施,为加深新生对志愿组织及志愿服务的认识,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可组织专题宣讲会,设立宣传服务站点,发放宣传资料,也可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同时要注意招募志愿者不是“选美”、“选才子”,不能设置“门槛”,只要真心想加入志愿者组织、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都应该积极、热情地吸纳进来。

2.随时接纳零散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做好准备工作,随时接纳零散的志愿者加入组织。要设置固定办公地点,安排人员值班,随时接收大学生的咨询,及时为新进志愿者办理相关手续。要建立通过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接收志愿者的渠道和途径,方便广大同学随时加入组织。同时,有经验的老队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为身边的同学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增进他们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鼓励同学们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3.招募临时性志愿者。

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大型节日活动等,可招募临时性志愿者。招募临时性志愿者,一般需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定向招募,最好在招募前对活动进行全面宣传,同时请学校团学组织充分动员、发动,让同学们首先了解此项活动,明白通过参与此项志愿服务活动能体验到什么东西,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虽然临时性志愿者只针对某一次活动,但很多同学通过这一次的参与体验,会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兴趣,主动申请加入到志愿者组织中。

4.招募体验性志愿者。

为加深广大同学们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志愿者组织可以专门安排一些体验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此类活动可集公益服务、娱乐活动、竞赛评比、评优表彰等因素于一体,鼓励广大同学们加入其中,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体验志愿服务的快乐。开展体验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宣传形式,也是对志愿者组织本身的有效宣传途径,体验性志愿者是志愿者组织发展志愿者的有效对象。

二、大学生志愿者培养内容

1.服务业务能力培养。

服务业务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基点。服务业务能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技能及知识,没有它,志愿服务活动将不能很好地进行。比如文明交通劝导活动需要志愿者熟悉道路交通法规及交通文明安全知识,并掌握基本的交通手势;旅游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熟悉旅游地的交通地图、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基本情况;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者了解整个赛事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赛组织、赛场布置、联系方式、运动员进出场安排等相关情况,同时要对比赛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有基本了解。

2.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难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多是以“试试看”、“玩一玩”、“参加社会实践”等心态参与其中,所以,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的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可与服务礼仪训练相结合,服务礼仪包括仪容、着装、日常礼仪规范、基本行为规范等内容,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要使大学生志愿者具备良好的服务礼仪,除了要多开展礼仪培训,多加强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平时的养成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参与志愿服务时自然能做到礼仪规范,有利于服务意识的形成。

3.安全防范意识培养。

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重点。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困难就是志愿者的安全问题,高校也往往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因素,对部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限制,这给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了极大困扰。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主要是加强安全常识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人际交往安全、恶劣气候安全、防火防盗防骗安全及突发安全事故处理等。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终点。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真正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让他(她)们感受到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锻炼自我,做的事情既有意义,又乐在其中,而且培养他(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了责任自然就有了动力,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方可长久。

三、大学生志愿者培养途径

1.常规学习。

高校志愿者组织要经常性地、定期地开展志愿者培训、教育及学习活动,加强常规学习。一是要建立合适的常规学习制度,对学习的时间、地点、人员组织、考勤、纪律要求、奖励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要安排好学习内容,包括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安全意识、安全常识、业务知识、典型经验学习等,同时要考虑到新老志愿者在学习内容上的区别对待,每次都让志愿者们学有所得。三是要设计好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多开展讨论、交流、观看教学片、分组学习、室外学习等形式的活动,以提高志愿者们的积极性。

2.专家讲座。

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开展专题讲座。高校志愿者组织本身就是为志愿者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平台,邀请相关专家为志愿者们授业解惑,是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开展专家讲座,一般分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全体志愿者开展的基础知识讲座,比如实用礼仪、人际交流、安全常识等。二是在组织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前开展的专题讲座,比如为“文明交通劝导员”活动开展的交通法规及知识专题讲座,为“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旅游知识专题讲座,等等。

3.现场实训。

对大学生志愿者最好的培养途径,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十分强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只有通过参与其中,体验活动现场氛围,才能真正产生兴趣,进而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内涵。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利用志愿活动加强对志愿者的实训,可通过“以老带新”、“现学现用”、“现场交流讨论”、“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提高志愿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4.素质拓展。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彼此互不熟识,平时交流的机会也不多,在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可能因为性格、性别、不熟识等原因影响团队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素质拓展类活动(游戏),可有效培养志愿者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06-110.

[2]邵振刚,钟婉仪.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92(6):24-29.

[3]陶然.基于现代大学发展的大学生志愿者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33-135.

[4]张晏铭.浅析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46-147.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科研重点项目“旅游地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旅游活动常态化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zyzd201303)。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优化 下一篇:关于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