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忍]

时间:2022-07-23 12:24:18

日本人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自然观对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以至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把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归纳为[和]与[忍],从自然环境出发对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特点以及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和;忍;自然;性格

日本列岛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周围被海洋所包围,这就形成了日本温和湿润的季风性气候,适宜的温度,丰沛的降水,使日本列岛森林茂密、生机盎然,这种气候环境使古代从事农耕生活的日本人产生了和自然的亲和感,这种亲和感对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以及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而火山、地震以及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雪时时侵袭着狭小的日本列岛,让日本人枕戈待旦,小心翼翼,同时也激发他们奋发图强,造就了今天的日本社会。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日本人独特而矛盾的性格特点。

1.日本人与自然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万物的一个种类,人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应该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这表现在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在日本饮食中,非常注重材料的新鲜,追求保持原味的烹饪,这也源于日本自然丰富的赐予,早春野菜做成的天妇罗、鲜美的生鱼片,那种至味没有日本人会不喜欢。居住方面,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简洁舒适的居室环境,使身居其间的人心境也变得宁静自然。清晨醒来,躺在榻榻米上静听近在耳边的泉声,推开纸窗,竟然可以看到小鹿在山林中徜徉,这样的和式旅馆会让人尘虑顿消。日本人热爱沐浴的习惯,尤其是日本独具特色的露天温泉更是让人觉得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日本人与自然的亲近也反应在日本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书信开头随季节而变化的问候语,日本短诗俳句中必不可少的表现季节风物的季语,以及追求简朴淡泊的日本茶道无不体现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天性,形成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也发展成为日本人性格的一大特点,即[和],[和]可以诠释为平和、和谐、合作。

2.[和]的美德

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开头就写到[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し]——和为贵,打出了[和]的道德思想,由此[和]的观念就成为日本的一个传统。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这一观念,他们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并存。6世纪佛教最初传入日本时,并没和固有的神道教产生冲突,日本人把佛教和神道教同时接纳了,在佛教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就已经具备了包容性的思想。

日本人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都是形成本民族文化模式的过程:古代日本虔诚地吸收唐风文化,然后转化为本民族的和风文化;明治维新后励精图治,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使本国成为唯一在东方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国家。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外来文化,并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吸收、选择、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日本人[和]精神和智慧。

日本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置可否的语言、不明所以的笑容,常常被外国人指责为态度暧昧、没有主见,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为对方着想,同样期待对方也这样做。所以,日本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受此影响,往往就不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而是等待对方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尽量避免摩擦冲突,尤其是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日本人绝不会明确地说不,而这种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在日本人之间是通行无阻的,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也建立在[和]的观念的基础上。

而另一个表现了日本人性格特点的词就是[忍],它包含了坚毅、忍耐、忍心以至残忍。如果说日本温和丰美的自然环境给予了日本人[和]的性格,那日本环境的另一面,频繁的火山、地震、台风、暴雪以及贫乏的资源、狭小封闭的岛国环境则造就了日本人[忍]的这一性格特点。

3.[忍]的双刃剑

日本频发的自然灾难,让日本人时刻面临毁灭性的打击,经受着生死的考验,体会到世事无常,在自然强大的破坏力面前,有时只有接受和忍耐。

我们可能都见过这样的画面,在地震、海啸等大灾难之后的日本人,即便他们刚刚失去了家园和至亲的人,你也很少会见到抢天呼地、痛不欲生的场面,除了高度礼仪化社会要求的教养之外,日本人[忍]的性格让他们在任何时刻都能表现出一种平静。这种忍受苦难的坚毅不屈的性格也造就了日本的快速发展,对待工作,日本人从不会说不可能,只有拼命努力,这种拼命也损害着日本人的精神和身体。

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要求释放,然而,由于日本社会以和为贵的集团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使这种要求一再受到压抑,惟其如此,一旦发作起来,就格外的厉害,极端的表现就是自杀现象在日本的高居不下。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自杀者总人数为3万513人,全年自杀人数自1999年以后,连续第14年超过3万,自杀率全世界最高。岛国狭小的环境使他们缺乏大陆上住民的沉着、雍容和大度,岛国国民的封闭性也使他们产生了排他的“集体意识”,在这种“集体意识”支配下,日本人会对陌生人做一些他们彼此之间从来不做的事,他们会在外国干一些在日本国内从来不干的事情。日本军队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匪夷所思的残忍行为——如南京大屠杀,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凡事物极必反,这点在日本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忍]的另一层面其实就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其核心是对死亡的轻视。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武士对主人尽忠、妻子为丈夫殉死被看做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事,忠义责任重于泰山、而死亡轻于鸿毛。二战时期日本人震惊世界的自杀式攻击、“全岛玉碎”的决心都是武士道精神的延续,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也源于樱花的绚丽和短暂,樱花纷纷飘落时的凄美让他们无比迷恋。

[和]与[忍]这两种矛盾对立的性格特征却统一在日本人身上,日本人类学家和辻哲郎在?风土?一书中对日本人性格特点进行总结,日本特有的地理风土条件季造就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しめやかな激情、戦闘的恬淡],沉静中蕴含着激情,恬淡中潜藏着反抗,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混合型特征。《与刀》的作者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性格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日本人是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受人摆布,既忠诚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这段话充分表现了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的矛盾与善变,他们一手捧着柔美的,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

日本人的性格中既存在着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他们对自身性格的调节,对性格优势的强化和对劣势性格的削弱,非常到位,正是这成就了今天的日本。当然,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会受到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毋庸置疑地理风土会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带来鲜明的性格特点。

[1]和辻哲郎.风土.岩波书店,1979.05

[2]本尼迪克特.与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06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杭州:金城出版社,2005.09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论东西方不同企业形象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