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西方影视作品汉译

时间:2022-07-22 07:40:42

目的论视角下的西方影视作品汉译

[摘 要]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翻译的目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影视作品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文学翻译,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探讨多部英文影视剧的汉译,试图找出如何有效地运用目的论来指导英文影视作品的翻译,译者在翻译影视作品时要在遵循目的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影片的不同目的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目的论;影视;英语;翻译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西方影视作品进入中国,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做好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帮助观众更好地领略异国风俗习惯、异国风情,是每一个影视作品翻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如何根据影片自身的特点以及导演和剧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效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译者应该考虑到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利用翻译目的论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赖斯、弗米尔和曼塔里。赖斯作为目的论理论的创始人,其思想奠定了目的论的基础。赖斯在目的论形成的最初阶段提出了翻译中完全等值是无法实现的,“等值”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翻译语境。弗米尔是目的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在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根据赖斯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目的论理论,费米尔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他指出翻译过程中应该第一考虑的规则就是“目的法则”,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个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曼塔里认为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行为,具有特定的目的,她重点研究翻译的三个方面:翻译的环境、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参与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曼塔里的研究已经属于翻译目的论的第三个阶段,她的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经过了德国另一位学者诺德的完善。诺德认为运用目的论翻译时,还应该考虑到忠诚的原则。目的论提出了目的法则、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这三个重要法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的发起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和译者进行协商,提出翻译要求;忠实法则指的是译文要对原文保持忠诚,能忠实反映原文;连贯法则是指译文的通顺连贯。目的论认为目的法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都要从属于目的法则。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翻译的目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目的论在西方影视作品汉译中的应用

经典英文电影《阿甘正传》的汉译就是翻译目的论的最好体现,阿甘是一个纯朴、善良但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阿甘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很多别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找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的窃听者,由于擅长乒乓球而在中美建交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启发著名歌手猫王创造出了风靡一时的歌曲。但在阿甘心中,他始终喜欢着儿时的朋友珍妮,并在珍妮病入膏肓时陪伴在她身边,和她一起度过了生前最后一段美好时光。珍妮最终还是去世了,在送儿子上学的公交车站,阿甘回忆起了自己一生的经历……首先从这部影片的中文片名就可以看出目的论翻译策略的运用。这部影片的原名是Forrest Gump,如果不考虑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度而直接翻译为《福雷斯特·冈普》的话,虽然完全忠实于原文,却很绕口而不会被广泛流传。译者在这里就根据影片的目的,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套用了在中国广为人知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而把这部影片的片名翻译为《阿甘正传》。从而不但使译名比《福雷斯特·冈普》通顺且易于记忆,同时又和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文学形象结合起来,使观众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对影片产生认同感。在影片中阿甘用一句话描述了他和珍妮之间的友情,其中用到了“peas and potatoes”。如果这句话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而不考虑影片翻译的目的的话,就可能被翻译为“从那天起,我和珍妮就总是在一起,我们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这样的翻译会使中国观众很迷惑,“豌豆和胡萝卜”是什么意思?影片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在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观众欣赏影片,所以要考虑到中国文化,就可以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形影不离”来描述甘和珍妮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处是巴布和阿甘第一次见面时的谈话,巴布在介绍自己时用到了“redneck boys”这个表述。译者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深刻理解它的内在含义。这个词虽然是由两个英语单词“red”和“neck”构成的,但它的意思却不仅仅是指红脖子,它其实是用来指代那些非常土气的南部白人农民的,含有非常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些南方农民由于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劳作而被晒得脖子很红,而他们又是没有文化、思想保守顽固又观念狭隘的一群人。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万万不可只考虑一个单词的表面汉译,要时刻清楚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理解、欣赏原作。根据目的原则,这里“redneck”应翻译为“乡巴佬或土包子”。整句就可以翻译为“大家都叫我乡巴佬巴布,你信吗?”因为巴布是一个黑人,他自己都不相信为什么自己会有一个南方白人农民的绰号。

根据翻译的目的,有时在影视翻译中要用到删减的翻译方法。如在影片中,有一句阿甘对珍妮所住的屋子的描述,原句是:“She lived in a house that as old as Alabama.” 如果直接把这一句翻译成中文就是她住的房子和阿拉巴马一样古老。这样的句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不通顺的,在这样的语境中根据翻译目的论就完全可以运用删减的翻译方法省略“阿拉巴马”这个词而翻译为“她住的房子非常古老”,因为在这句话中之所以用到“阿拉巴马”这个词就是为了让观众明白珍妮的房子很古老。直接把这个含义翻译出来就好了,如果逐字翻译反而会使观众感到迷惑,中国观众未必清楚阿拉巴马的历史。还有一个场景是丹中尉和刚入伍的阿甘和巴布说的一段话,“你们是来自阿肯色州喽?…… 如果饿的话,那里有正烤着的牛排”。在英文对话中两次用到了“boys”这个词,虽然这个词只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英语单词,但如果直译为“男孩”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如利用删减的方法直接去掉这个词的翻译,这样倒正好可以使译文看起来简洁明了。

另外一部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也是一部广为人知,深受观众喜欢的影片,这部影片描述的是被称为“梦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就发生的沉船悲剧。影片主要描述了沉船过程中船上游客的故事,其中的一对青年男女短暂而又永恒的爱情故事是故事的主线。女主角是一位叛逆的贵族少女,她由于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而不愿嫁给自私的年轻富翁,却深深地爱上了同船生活贫困,充满热情的一名画家,并在影片中上演了一段生死离别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的汉译也体现了翻译目的论的原则,比如男主角和女主角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一个出身贫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另一个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背景不同必然导致措辞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译者就要把他们的对话恰当地表现出来,比如: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的谈话中说出了15岁就开始自己“闯”了,这个“闯”字所对应的英文是“on my own”,这个翻译就非常传神到位,符合人物的语言特点。还有他问露丝爱不爱她未婚夫是用到的“那个家伙”,对应的英文是“the guy”,这样的翻译也很符合杰克的教育背景。

美国影视剧《绯闻女孩》的汉译也是很值得译者探讨的,这部影视剧的内容是描述纽约东区上层社会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在这部影视剧中始终贯穿全剧的是一个名叫Gossip girl的知情人,没有人知道这位女孩的身份,她在剧中也从未露面却对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了如指掌,不断向外界公布各种信息。而在这个富家子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对她既爱又恨,欲罢不能,每个人都希望从她的短信中获知别人不为所知的秘密。这是一个复杂、混乱,充满了嫉妒和友情的富家子弟的世界,人们最想探究的还是绯闻女孩的真实身份。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是Gossip Girl,它被直接翻译为《绯闻女孩》也是根据翻译的目的运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个片名和整部影片的内容非常贴切。但是如果用另外一个片名《花边教主》,就会让观众不知所云,无法为观众提供一部影片片名应该提供的信息,相比较就逊色很多。《绯闻女孩》有一个场景是描述在布莱尔和瑟琳娜就读的贵族学校里,两个女主角都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布莱尔更想成为女孩中惟一的女王,并因此经常在私底下和瑟琳娜进行竞争。其中有一句英文台词是:“one nation can't have two queens.” 这个表述的原意是“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女王”,在中国有一句类似的表达“一山不容二虎”,但是根据翻译的目的译者在这里应该运用异化的策略直接翻译,而不应该用中国观众熟悉的“一山不容二虎”,因为“女王”这个词更能表现出布莱尔的特点——高傲、自信却又不失可爱。“一山不容二虎”却太过强硬而有些脱离主题,似乎要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适合高中生之间的故事。故事的另一个情节是布莱尔发现加布里埃尔只是假装很喜欢瑟琳娜,他的真正目的是建立自己的公司而瑟琳娜却毫不知情。布莱尔在这里用了一个表述“dragon in disguise”,在这里译者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尽量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译出能让中国观众接受的语句。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是吉祥的化身。中国有很多和“龙”相关的词都是褒义的。而在西方国家,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可以摧毁一切东西的怪兽,东方的龙和西方的龙在形象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像这样如果直接翻译成“伪装的龙”就会让中国观众莫名其妙。所以在这里要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把这个词翻译为“披着羊皮的狼”会更合适。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视作品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文学翻译,而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又是目的原则,同时兼顾忠实和连贯原则,只有在遵循目的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影片的不同目的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娱乐观众的同时又引领观众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同时获得一定的商业成功,让影片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 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4] 王登文,廖丽娟.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缺损与重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02).

[5] 王晓菊,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 郭艳涛(1980—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分析 下一篇: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