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小班小组的“问题单”助学实践

时间:2022-07-22 07:33:55

适用于小班小组的“问题单”助学实践

一、对小班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适应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它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

可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1)小组合作不够主动,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2)小组合作前缺少独立思考,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3)小组合作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容易造成“空架子、走过场”的现象。

(4)小组合作时没有充裕的时间,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来自生活现象的启示

1.泡咖啡――“预溶”与“预习”

【现象】把咖啡放在杯子里直接用水冲泡往往会在杯底留下残渣,而如果先在杯子里放点水,再放咖啡就不会有残渣了。先放水达到了预溶的效果。

【启示】教学犹如泡咖啡,如果直接对学生进行施教,很容易产生“知识残渣”,而这些知识残渣会影响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构成。当前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满堂灌、题海战”来消除这些残渣,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因此,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避免产生知识残渣。

2.炒菜――“小锅”与“小班”

【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一道菜,一大锅炒了很多和一小锅炒一盘,味道千差万别,那是因为大锅炒菜时,量多、翻炒不及时,导致吃油不均、受热不均和入味不均等。

【启示】联想到教学,一个老师面对30个个性各异的学生,即使怀着“因材施教,生本主义”的理念,也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满足这么多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化大为小,变小为微,构建“小班中的小组”,差异化的小组学习可谓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3.剥笋――“逐层”与“逐级”

【现象】笋壳需要逐层地剥,不剥去外层的,内层的也无法剥掉。

【启示】知识的接受与建构需要由浅入深,一级一级有梯度地进行。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对知识进行“逐级筛选”,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把知识宝塔搭建得更为坚固、厚实。

鉴于此,我们开发“问题单”教学方法在小班小组中进行助学实践,试图通过适合小班小组的课堂教学助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水平,调动小组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问题单”的科学设计和有效使用

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三种工具、六个环节”的小班小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问题导习单、问题研讨单和问题训练单”为学习工具,通过“研习导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炼、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六个环节对学习知识进行逐级筛选,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辅导,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模式图如下:

(一)问题导习单

问题导习单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发现学习问题而设置的一种对学生自学目标和自学方法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学生课前结构化预习效果具有客观的评价性的学习工具。它有两大功能: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让师生共同发现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导习单的核心内容即问题设计。教师要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导读问题、我的收获和疑问等。

问题导习单的设计策略:

1.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在问题导习单中具体呈现。确定时,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主要解决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二是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根据教材来确定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三是摸清学生底子,弄清学生已有知识与本节内容的联系,明白学生要经历什么过程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总之,问题导习单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指导自学方法

问题导习单应该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语文学科课文阅读几遍的要求、数学学科动手绘图的要求、英语学科听课文朗读磁带的要求等,从而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总之,要告诉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3.链接旧有知识

问题导习单要对形成新知识的相关旧有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引导学生从旧有知识入手,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旧知识的链接要由旧到新,平滑自然,为学生思维的衔接和过渡作好铺垫。问题导读,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是问题导习单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智慧、展现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环节,是解决“怎么教”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4.落实基础知识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要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不要设计难度过大的题目,要让学生保持自学的兴奋和愉悦,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难度过大的题目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5.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问难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就转变为了“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问题导习单的功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还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提供依据。因此,在导读单的结尾,应该设置一处空白栏――“我的疑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二)问题研讨单

问题研讨单是教师在批阅问题导习单的基础上梳理学生的典型错误并呈现共性问题让学生互助探讨的合作型生成单,这里教师尤其要重点整理学生在问题导习单中尚未解决的或有疑惑的问题,整合重组,精心设计研讨问题,力求在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解决。学生在自己小组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寻求其他小组解决;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相机指导、引导、辅导,最后理清思路攻破难关。实现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灵活多样的研讨形式,释义重点、突破难点、建构知识。问题研讨单每小组一张。

问题研讨单的设计策略: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小组讨论效果,教师设计小组研讨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认真批阅学生问题导习单的基础上要理性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合作研讨。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在设计研讨问题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忌大宜小,要有启发性

由于问题研讨单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而且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如果问题设计过大思维难度也会相应增大,不利于探讨,因此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启发性,使学生通过合作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收到预期的讨论效果。如五年级数学《小数除以小数》研讨问题之一:教师通过问题导习单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但新知“小数除以小数”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其计算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研讨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学(P21例5)再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表中的数,说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2)仔细观察例4虚线框中的内容,想一想小数除法是怎样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3)仿照例4请你计算:91.2÷3.8。(做好展示准备)

2.问题忌“随”宜“谨”,要有针对性

要将研讨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小组讨论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问题导习单的反馈功能之外,还要重视整理学生错题资源,找到一些共性问题,重组设计一些典型的研讨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反馈问题导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有生成性,不能信手拈来;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学力、学生的预习情况、文本知识重难点等。如六年级科学《沉浮与什么因数有关》,教师在批阅导习单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物体的沉浮还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跟物体的大小有关,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研讨问题: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实验并仔细分析写出实验结果:(1)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实验结果

( );(2)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结果( );(3)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实验结果( )。

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3.问题忌空宜实,要有操作性

研讨问题的设计最终落实到对知识的掌握上。太复杂的问题只会增加学生的思维压力和操作难度,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点,思考和探究自然就无从下手。因此,面对重难点,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划分为一个或几个简单些、可操作性强些的问题来给学生思考和探究,使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逐一呈现,学生学得轻松,知识也把握得牢固。例如: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时,设计了以下讨论问题: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下,几棵小树正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找出来品读几遍,说说你的理解并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设计学生容易操作“焦点式”的问题,在问中突破文章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问题忌“死”宜“活”,要有延伸性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是哈佛大学师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简单的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张力,要能够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脱离生活实际而“纯粹”的学习,让学生在研讨中有所思、有所得。

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其时间有限,讨论问题过多,会影响各环节的开展,再说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容易出现过分热闹,部分学生“手舞足蹈”,部分学生“冷冷清清”,浪费时间,甚至会出现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所以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每堂课3~4个问题为宜)。

(三)问题训练单

问题训练单就是围绕学习目标,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当堂所学知识,凸显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研讨中有所困惑的共性问题、存在的薄弱地方、易错易混点设计习题或问题的作业单。这是为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生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教学工具。其目的是巩固和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理解、应用,及时检测和评价学习效果优劣、学习目标达成与否。设计的问题要有基础性、层次性、典型性、拓展性等。问题训练单每人一张。

问题训练单的设计策略:

问题训练单中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要科学设计问题训练单,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依据课时目标,落实基础训练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为了深化这一表象,教师应紧扣新知设计基本的、单一的、带模仿与借鉴性的训练―――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的结构与新知结构基本相同,题型也基本一致,具有例题性特征。基础训练通常分三个层次:一是复述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二是模仿性的训练;三是基本知识简单应用性训练。基础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对新知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上。

(1)比较性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对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寻同求异,弄清新知与旧知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新知内涵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分辨知识、正确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通过寻找他们的共同点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2)变式训练。运用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揭示知识的本质,避免学生机械模仿,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例如:图形变式、语言变式、情境变式、运算变式、把同一问题设计成不同训练形式等。

(3)纠错性训练。按照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穿插设计的训练,其目的是从学生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纠错,产生防错“免疫力”。纠错训练可设计三种题型:判断正误;判断并改错;判断、改错并说明理由。

2.基于学生学力,提升拓展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拓展训练问题。拓展训练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这种训练比较灵活开放,能体现训练的层次与坡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是启迪思维、发展智力、培优促差,实现知识迁移的良好手段。

拓展训练主要是综合性训练,即把几个知识点(单项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训练,目的是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综合性训练包括学科内知识综合、学科间知识综合、实际问题解决策略综合、课外知识延伸(拓展)等。如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改编课后第四题:

这项作业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段感悟和写法迁移进行内容上的综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现了生活的场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问题训练单要贯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精神,在内容、题型、分量及难易度上要适当,做到精致、精细、精确,并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个性化特点。问题训练单的题型要新一点、趣一点、活一点,通过选择、填空、判断、解答及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四、问题单是很好的小班小组助学方式

开展以“问题单”为抓手的课堂教学助学实践,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原来的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使学生拥有自己的靓丽与精彩,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

(一)学习方式与能力得到发展

“问题单助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由过去单一机械的知识获取者,成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问题单的指引下,课前带着问题“读”,发现问题“思”,疑点问题“查”;课中带着问题“听”,围绕问题“辨”,解决问题“秀”;课尾抓住问题“练”,寻找问题“究”,最后一起解决问题。他们从课堂开始前就参与了课堂教学,寻找知识,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共同营造了一个主动进取、活泼向上、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较好的激发,课堂上他们在真正地听、真正地思、真正地议、真正地做,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习的自信心得以明显增强。

(二)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明显提升

在“问题单助学模式”的运作和实施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学生能跟老师平等对话,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一次次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压力,反而从厌学慢慢到不厌学,从无所谓到喜爱学习,从喜爱学习到专注学习。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期末小结中说:“原来我不知道学习是这么带劲,哈,我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学会了课前的自主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会了课中的同伴互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会了课后的自主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在这样一次次的反复锻炼中,学生的能力普遍快速提高。

(三)学习愉悦感与成功感增强

如果说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开放性的课堂,而成功感则主要源于“问题单”课堂评价方式的改变。“问题单”课堂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有探究意识,勇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点评、补充、辩论,不少学生已从原先的“沉默寡言”变得“畅所欲言”,学习态度变得主动积极。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比较和分析能力,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问题单”助学模式是在本土逐渐形成的、适合于本土生长的、能体现小班小组特色的助学模式,同时它的诞生和进一步成熟,能为同类学校课堂模式升级提供一个较好的蓝本,能为小班化背景下整体课堂模式的转换积累操作经验。

上一篇:简而不薄 精而不拘 下一篇:网球小花朱琳 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