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7-22 07:26:21

试论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环境危机,呼唤和发展绿色交通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文章主要就城市交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绿色交通与以人为本理念进行了论述与展望。

关键词:城市交通;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98-02

城市交通同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便利的城市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也引起了诸如大气与噪声污染、道路拥挤、土地占用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城市交通的一个实践目标。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近几年在国内日渐扩展。所谓绿色交通,简言之,就是协和的交通,即交通与环境的协和,与未来的协和,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和资源的协和。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它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而可持续发展通过它的发展得以实现。因此,又可以说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发展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

绿色交通是“环境革命”这一理念在交通方面的具体化。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危机,呼唤绿色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可以说,绿色交通是世界发展对21世纪交通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途径,其中“以人为本”思想也要贯穿其中,它们的实现与否关乎这个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

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问题及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一)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扩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交通变得愈加拥挤。这种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

第二,城市扩建、居民外迁,结果既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又增加了居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从而增加了交通需求量,使得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第三,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将刺激人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导致能源消耗大量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汽车尾气的排放、交通噪音、振动、电磁波等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二)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时代的发展已使城市交通到了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以往交通规划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完成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其中绿色交通理念又要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始终。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以绿色交通理念进行科学的交通预测和分析。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是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长远实现绿色交通的重要前提之一。城市交通规划首先要将绿色交通理念贯穿实施到城市交通预测分析中。

其次,要以绿色交通理念合理确定客运交通结构而且要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发展战略。为引导客运交通向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转变,必须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战略和措施,它们既有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把绿色交通的理念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二、全方位实施绿色交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实施绿色交通的内容和措施

绿色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包括车、路(设施)、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乃至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因此,凡是能促进交通系统“环保、健康、安全、高效”的举措都属于建设绿色交通的范畴。另外,绿色交通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使交通服务对象感到安全舒适、感觉愉悦、心理不紧张,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和发展合理的交通方式放在实施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位;(2)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的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针对交通需求总是趋于或超过交通供给的现状,就需要在交通管理控制上加以引导,以缓解和解决交通问题;(3)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绿色交通工程的实施。

(二)绿色交通方式之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在21世纪之所以备受各国青睐,最重要的是与道路交通相比,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污染少和安全舒适,且与城市道路无平面交叉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方面的损失仅为道路交通工具的6%~10%,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是在满足城市居民交通需求的 条件下全社会总付出最少的方式,也是满足人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佳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单位运量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3~16倍;公路运输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比铁路高30倍;在同样的运量条件下,修筑公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修建铁路的4倍。特别是随着铁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行方式舒适、准时、占地面积少、环境污染小、节省能源、快捷方便且运量大而得到广泛的运用。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轻轨列车有电力和内燃之分,但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轻轨一般用电作为动力,而内燃轻轨车主要用于市郊轻轨。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绿色交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今后对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在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并不仅仅是车的移动,而是人或物的移动,规划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根据Chris Bradshaw所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并结合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比例大的特点,我国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优先级顺序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租车、货车、摩托车。

在规划建设上,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效率、公平、协调、有序等绿色交通原则,兼顾国家经济和宏观政策,着力建设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因此,把“以人为本”应用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并探索其实现的过程显得尤为迫切。

(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交通

“以人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道路线型设计上。良好的线型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和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的空间。

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的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与帮助。

四、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在交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车辆政策、燃料政策及交通系统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对保护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给我们下一步发展绿色交通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而且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因而“以人为本”思想尤其需要重视。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状的考察以及对目前交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欲使城市道路交通在尽可能长的时间段内保持生机与活力,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针对绿色交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和构想:

1.在指导思想上,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注重人的舒适性,考虑人的可及性大于车辆的可及性。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安全,不仅要考虑车上乘客的舒适安全,也包括考虑路网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大气污染、噪声、振动等的危害。

2.必须注重步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研究。

3.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等“快速通道”。

4.发展合理的城市形态和结构,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

5.着力分析商业服务中心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大影响,尝试现代步行街系统。

6.尽快建立价格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信绿色交通将会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取得长足发展,而绿色交通在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我们身边的道路也将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孙翔.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弹性思考[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4).

[3]任福田.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9).

[4]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10).

[5]陈洪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

[6]李莹.城市公共交通BRT与MRT模式的比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3).

[7]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07,(7).

[8]李志鹏.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作者简介:李向阳(1987-),男,供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交通土建工程;薛玉庭(1988-),男,供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矿山建设与地下工程。

上一篇:徐州市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自备热电联产工程的几点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