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把握文言文复习方向

时间:2022-07-22 07:24:00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把握文言文复习方向

摘 要: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村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本文分析了文言文阅读中应着重注意与把握的要点,以供同行与学生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 农村中学学生

就语文学科而言,农村中学学生与城市中学学生相比,存在先天缺陷:语文基础薄弱,作文语言低幼化现象比较严重。而高考面对的是同一份试卷,农村中学学生要想在高考语文科中取得主动权,必须狠抓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值为18分,其中含三道翻译题(9分),所选材料以史传作品为主。如果备考充分,应该可以拿到15―18分。因此,教师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抓住增长点,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较充分的把握。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复习教学的大纲。《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如何理解“浅显”?“浅显”可以界定到什么程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一、篇幅不长,内容相对完整;二、符合考纲要求,语言规范;三、选文体裁多为史传类,以写人为主;四、选

文内容多为浅易的史传文,只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及相关知识迁移能力就能游刃有余。

“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要点是“理解”。理解文句是正确分析选文中内容及人物的前提。《考试说明》将此项内容分成四个知识点:

第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词义。

“常见文言实词”多指使用频率高、一词多义或古今异义的实词。具体地说就是《考试大纲》列举的120个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词义”,强调的是指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此点较灵活,既考基础知识,又考迁移能力。

第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对此,2007年《考试说明》作了明确的规定,共列举了12个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表达中的常见用法。高中教材中已全部涵盖了这12个虚词。

第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对照2007年的《考试说明》,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为了能结合选文的上下文进行识记、辨认,为正确理解文意服务的。此点不单独命题,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第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以主观题的面目出现的。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以直译为主,要字字落实;第二要抓住不同句式,及时调整句式,保持语言畅通;第三,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第二要点是“分析综合”。“分析综合”主要是指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要求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主要以选择题的面目出现。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尊重原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章作者身上;第二要抓住关键句,理清选文层次;第三要注意个别词语的翻译。这是基于“理解”这一要求的。如何正确把握文意,这就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每一句的意义。但要想一步到位,实非易事。理解了文意就可较准确地把握文句及具体词义。如果排除了语言上的障碍,所考查这些内容那就是简单的阅读性文章了。

基于前面对“选文”特点的认识,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文章写的什么朝代的事?写了几件事?主要事件是什么?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该人物有哪些称谓?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和操行品德如何?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不是仅靠学习研究《考试说明》就可以轻易地达到目的,它需要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扎实的基本功,但从《考试说明》出发,正确地指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中,运用技巧,培养能力,这是复习中应该能够做到的。

一、读好开篇。一般来说,试卷所选文章的开篇都不难懂。而开篇部分对全文往往有领起作用,因此读好开篇是正确把握全文的基础。

二、分清人物。选文虽短,但人物较多,且关系复杂。人物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称谓。因此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分清主次人物,把握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品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读懂关键性的句子。关键性的句子在文中就是重点难点所在,理解了它全文就会豁然开朗。而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往往就在此设题。因此要从整体出发,联系上下文,对它进行反复的分析、比较、鉴别、揣摩,以求得前后内容的合理贯通。

四、判断时回视原文。在答题时,不能只顾题目本身,不能一叶障目。要善于从原文的理解中来考虑,验证所选的义项,时时把握题目和原文之间的联系。

上一篇: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下一篇:浅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