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细节,让看图讲述更丰富

时间:2022-07-22 04:50:16

深入细节,让看图讲述更丰富

[摘要]看图讲述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恰当的表达认识和看法的一种活动。它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幼儿思维、观察和想象能力的提升。面对看图讲述活动,针对不同作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大胆探索和表达,同时及时发现幼儿兴趣点、闪光点,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从关注画面情节到深入关注画面细节,从而让讲述变得更生动,让幼儿语言变得更丰富。

[关键词]讲述;示范;标记;分解;扩充

看图讲述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恰当的表达认识和看法的一种活动。它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幼儿思维、观察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看图讲述的实践中,我发现幼儿由于观察、判断、推理等能力有所发展,一般能结合画面和经验,描述出画面中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从幼儿对图片初步的自主讲述中,我也发现,幼儿对画面的观察比较粗略,虽然能很快地抓住情节发展的脉络,却容易忽略许多重要的、生动的细节。因此,大多数幼儿的初步自主讲述往往是只言片语的简介,而不是生动或丰富的画面内容的具体再现。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画面,进而生动的讲述呢?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将认为比较成功的一些尝试罗列出来,以求共享:

尝试一:示范引领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段落重复的内容,示范讲述起着引领性作用。示范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以是师幼共同探索完成,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从而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帮助幼儿学习讲述。

如在苏教版中班语言《请你教我》中,教师作了这样的安排:

1、观察第一组画面

师:小象宝宝看见妈妈在做什么?

幼:象妈妈用鼻子洗衣服、晾衣服呢。

师:小象宝宝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妈妈的鼻子像手一样真能干!

幼:他也想学妈妈那样干活。

师:小象宝宝都跟好朋友学了哪些本领呢?

幼:学习用鼻子挠痒痒

幼:学习用鼻子摘香蕉

幼:学习用鼻子拉车子

幼:学习用鼻子喷气球玩

师:这些好本领都是跟谁学的呀?

(此处小象朋友们的名字是一处难点,幼儿识记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服饰花色来区分,对幼儿清晰讲述很有帮助。)

2、观察第二组画面

师:猜猜小象宝宝学到本领,回到家后会怎么做?

幼:用鼻子快拉开窗帘,让屋子透透气。

幼:帮妈妈洗衣服,洗得很有劲!

幼:爸爸下班回到家,他给爸爸端凳子坐。

幼:还帮妈妈拖地呢!

上述案例中的两组画面都属于单页多幅图的组合,幼儿不知如何看图。教师通过一些引领性的问题,和幼儿一起探索观察顺序、讲述思路,完成第一次讲述;有了经验积累和前期铺垫,在讲述第二组画面时,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画――处均为幼儿想象的添加),将细节内容讲述的更生动了。可见,师幼共同探索的示范讲述确实拓宽了幼儿的讲述方式。

尝试二:标记暗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当幼儿讲述遇到困难时,教师如何做到“相机诱导”呢?“标记暗示”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讲述过程中起到提示幼儿进行细节讲述的作用。

标记主要有符号类、图案类、实物类,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适当选择其中一种辅助于教学。符号和图案类标记以自制为主,若妥善保存,还可反复利用。

在组织中班语言《你是蚂蚁,小可!》的过程中,教师作了这样的安排:

师:(出示一只灰色蚂蚁和一只红色蚂蚁)它们是谁?认识吗?

幼:灰蚂蚁和红蚂蚁

师:这只灰蚂蚁叫小可,是一直爱幻想、爱做梦的蚂蚁;这只红蚂蚁叫点点,是小可的好朋友。

师:小可总是羡慕别人,总希望自己不再是一只蚂蚁。他出外游玩,都看见了谁?(出示“眼睛”的标记)

幼:大大的树叶上,一只蜗牛游走。

幼:池塘里,水蜘蛛用长长的脚在开心地游泳呢!

幼:玫瑰花瓣上,有只美丽的七星瓢虫在飞舞呢!

师:看到这些小动物,小可露出了怎样的神情?(出示“表情”的标记)

幼:很羡慕的样子。

幼:很向往的样子。

师:小可羡慕之余又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呢?(出示“嘴巴”的标记)

幼:我要是能像蜗牛那样,可以背着房子到处游走,多方便啊!

幼:我要是能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滑行,一定很好玩。

幼:我要是能像七星瓢虫那样会飞,该多好啊!

为了关注故事中小可的所见、所感,感受故事语言的细腻、优美,教师运用了三个标记:“眼睛”表示看到的;“表情”表示心情的外现;“嘴巴”表示所说的话。在标记的提示下,幼儿关注到了画面的细节,对小可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都尽可能生动地讲述出来。

尝试三:分解观察

分解观察是指教师逐图分块展示画面,引导幼儿逐图逐块细致观察并详尽描述画面细节,进而从中分析和预期情节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排除干扰能有效地引起注意。分解观察的方法通过缩小图片范围,能有效排除其他图案对幼儿的视觉干扰,就好比对即时展示的画面进行特写,利于吸引幼儿对容易疏忽的细节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描述。

制造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之一。完成第一图块的观察讲述后,教师不要急于展示下一个图块,而要积极引导幼儿想象、预知下一环节故事的内容。这样充分地留给幼儿想象的权利和空间,让幼儿富于幻想的思维在其间自由驰骋,新奇的火花就可能在此绽放;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促进幼儿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尝试四:添枝加叶

《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回想以往的讲述目标,往往都有比较笼统的要求:连贯、完整、清楚地在集体面前讲述。而且教师总是不时地教给幼儿一个讲述的模式,将幼儿的讲述限制在一个“模仿秀”的框框里,讲述活动很难“求同存异”。因此,教师首先要降低要求,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其次要化解难度,鼓励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其中,积极竞说。由只言片语到清楚明白再到深入细致,描述过程逐步地添枝加叶,那么达到生动地讲述目标也不一定是难事。

在中班语言《我想帮忙》中,教师就是如此来组织幼儿开展讲述活动的:

师:秋天到了,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大伙都很忙。只有河马很悠闲地在河里洗澡呢!河马正张开大嘴,打着呵欠,却看见了……

他看见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幼:它救了小白兔。

师:谁能再说具体一点呢?

幼:一只狐狸在追小兔,小兔就跳进了河马张开的大嘴里,得救了。

师: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狐狸?小兔被迫时心情怎样?狐狸没吃到小兔,又是怎样的神情?

幼:狐狸肚子好饿呀,忽然发现小兔正在采蘑菇,高兴地追了过来。小兔看见狐狸,吓得没命的逃跑,边跑边喊:“救命啊!救命啊!”

幼:河马听见了,大声喊:“快!跳到我嘴里来!”小兔赶快跳了进去,河马抿住了嘴巴,小兔得救了。狐狸没吃到小兔,气得灰溜溜地逃走了。

幼:狐狸一走,小兔便从河马的嘴里跳出来,非常感激他:“谢谢你,河马哥哥。”

师:河马听了小兔的感谢,心里乐呵呵的。忽然,他又发现了危险的事情。是什么呢?

幼:他看到小鸡掉到河里了。

在此次看图讲述过程中,教师总是瞅准机会,引发幼儿的表现欲望,由简单表达到丰富的想像描述,教师从不打断幼儿,而是引导一个个幼儿扩充――即添枝加叶,从而使讲述内容更具体、更生动。

《纲要》所体现的教育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任何集体中的个体都是有差异性存在的,因此,面对看图讲述活动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针对不同作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讲述,支持、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和表达。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闪光点,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从关注画面情节到深入关注画面细节,让幼儿语言变的更生动、更丰富。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初探 下一篇:创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