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

时间:2022-07-22 04:36:34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

引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的表述上是不够完整和一致的,“民间舞”、“民俗舞”等不同的表述时常混淆使用。针对这些各有差异的表述,许多人的理解也不具有统一性。必须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科学角度,或者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所结合的具体条件的不同,最终所获得的认识和解释也会不一样。并且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在认识当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即《诗经》当中的“风”。《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国风,是周朝各诸侯和地方的乐曲,大部分属于民歌。

在中国的舞蹈历史进程当中存在两条线索分别是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其中“雅”和“俗”,“朝”和“野”之前是相互默契的,互相吸取对方优良的一部分,共同发展。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既有不同又有联系,宫廷舞蹈当中属于表演性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民间舞蹈,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融合,从而完善发展宫廷舞蹈。相应的民间舞蹈也会受到一定宫廷舞蹈的影响。例如在唐朝衰败以后许多的宫廷舞者流落到民间,对于后来民间舞蹈的发展也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步入近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又一次掀起了中国的舞蹈面向民间进行学习的高潮。近现代的几位大舞蹈大师在“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思想指导当中,都各自得到了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民间上下层舞蹈皆不是单独的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发展和成长的,而是通过互相的学习、融合等共同发展和相互影响。不同于西方古典芭蕾发展的单一和固定性,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具有其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其中中西方对于其的概念和阐释也是不同的。在《牛津舞蹈词典》当中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是分开解释的,其中民间舞蹈虽然对于上层的社交舞蹈和剧场舞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民间舞蹈是较为严格的和上层舞蹈区分开来。而对于民族舞蹈的解释则是被包含在性格舞蹈当中当做一个概念进行解释,其中非常清晰的限定了民族舞蹈是属于芭蕾舞当中一种“代表性舞蹈”。

二、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演变

当代中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中对民间舞的解释,认为是一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舞蹈,在对于民间舞蹈和上层舞蹈的联系之上,虽然承认了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间舞蹈也作为一种素材进入了舞蹈创作当中,但是对于民间舞的概念依旧被局限在“民间”二字之上。相对于中国还没有将民族舞蹈这个概念单独提出来,西方则已经选择将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进行了分开解释。由于对民族舞蹈没有相关的概念阐释,所以这两者之间都往往容易被混淆在一起,导致后面演化的越来越复杂和多层次。在实践当中,围绕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建设和发展,人们对于这个概念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都共同的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并没有认识到民间舞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后来更是又多出了“中国民俗舞”以及“中国民间舞”的称谓,而无论是使用哪一个称谓,都说明了这个概念在今时今日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已经逐渐演变成更加复杂及其多层面的概念。

三、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阐释

其中《舞蹈生态学》构造了一个新的考察办法,即宏观且多维的在一个生态环境当中进行考察。更有相关的唯理性著作提出,民族舞蹈艺术的特性,及其当舞蹈产生差异之时影响其变化的人文社会因素。在众多学科当中“多层次概念和可伸缩界面”学科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提出了一个较为简单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并且利用这个系统性的框架和视角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考察。成功的避免了对于其片面化的理解和阐释。

我们通常称谓的“民间民族舞”,是应该要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其风格必须要是鲜明的,并且是被一些特定的舞蹈群体所拥有,基本的发展也必须是通过民众当中自然传衍,必须要具备这几个条件才算完整。我们可以将民间民族舞当做一个偏正词语进行理解,即民间舞蹈作为中心词,民族作为修饰,这样既可以清晰明白的表现两者的不同,又能呈现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关系和交融的,是属于“源”和“流”的关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还在不断的演变,对于其概念的解释也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看法和概念,所以还需要在之后的探索当中不断的去完善。

参考文献:

[1]许锐.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演变与概念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4-10.

[2]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张 靖,就读于湖南邵阳学院,音乐系舞蹈学2010级。

上一篇:论气息在演唱中的运用及其训练方法 下一篇:浅析舞蹈组合训练对舞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