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值概念应用类型与潜在冲突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22 02:31:31

现值概念应用类型与潜在冲突影响分析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开始繁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基于现值理念的各种定价模型影响着金融市场的交易定价,现值会计也逐步兴起,最终成为财务呈报的重要计量属性之一。相比之下,我国会计准则对现值概念经历了逐步接纳――扩大应用的过程。现值计量从概念到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会计规范和企业会计实践中来,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质疑。新会计准则在尝试融合多种计量属性后,客观上仍存在一些冲突需要进一步协调。

一、现值概念的基本类型与我国会计准则的选择

(一)现值概念的基本类型 现值概念的起源来自于经济学对经济收益、企业价值的界定。以此为基础,会计上逐步意识到可以将现值观念应用到计量中来。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计量观的诞生更是充分肯定了现值计量的有用性,认为会计有责任运用现值方法帮助市场为企业合理定价。尽管有理论支持,但如何应用现值概念,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来自于怎样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的分布状况,以及折现利率的选择依据。在经济学和财务学中的理想状况中,可以确定和公开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利率。即使进一步放松条件,市场存在风险,研究者也仍然假设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是可以推断的。然而,现实中的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为应用现值概念带来了难度,会计职业人员大量主观判断的运用也为盈余操纵制造了机会。为调和现实矛盾,就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现值的计算方法有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传统方法假设未来现金流和利率都是预先估计且单一的,不考虑预计现金流量实现的概率,显然传统法并不符合经济现实。相比之下,期望现金流量法需要预计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并计算期望值。在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方面,期望现金流量法虽然更为合理,但仍无法避免会计操纵的问题。借助于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的预测评估能力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现金流估计的可靠性问题,这也会增加企业使用现值计量的成本。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选择 我国新会计准则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这一点可以从固定资产准则指南中得到印证。在现值应用过程中对现金流的估计面临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估计资产取得有关的现金流出,还是估计其产出现金流;同样,计量负债时也涉及估计分期取得负债、附或有条件负债的现金流入折现价值,还是估计负债未来偿付的现金流出的现值。对此,本文简称为资产的投入现值与产出现值,负债的融资现值与偿付现值。与资产的产出现值和负债的偿付现值概念相对应,还有一类可行的现值计量方法是期末再次计量资产或负债价值时,考新取得该资产或负债需要付出或可融得的现金流的现值,无疑是重置成本概念,简称为重置现值。从我国准则已允许或要求使用现值计量的具体项目来看,对资产取得的初次确认计量,使用的是投入现值模式,即将长期资产或价值较为重要的存货分期付款的现金流折现来计算资产的价值,此类现值的运用实际上是从投资角度考查。而在期末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再次计量过程中,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时使用现值和公允价值扣除销售费用后净额的较高者来作为可回收金额,此时该项资产现值指的是未来可能取得的现金流入的折现价值,即资产的产出现值,而非重置现值。对现值计量模型中折现率的选择也存在几种主要类型:一是选择资产取得时所在市场的市场利率或资产取得时为该项资产进行相关融资的市场利率进行折现;二是选择资产所在市场的市场利率或资产相关融资渠道的市场利率进行折现,并随利率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三是选择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选择,然后用风险因子调整现金流量。从理论角度,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一种利率计量的是历时时刻的现值,称为历史现值,另一种计量理念是不断用现行相关利率进行再次计量,称为现行现值。客观地说,它更符合长期持有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原则。在对折现利率的选择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现值问题文稿》根据现值计量的目的提出了公允价值、特定个体价值和摊余成本几个观念,随后对股票期权等特定金融工具的计量允许根据现行市场利率进行调整。此外,期末度量可回收金额时,也是使用现行利率来计算产出现值。我国会计准则基本与此一致。四是影响现值概念类型的因素在于时间价值的假设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均倾向于采用离散条件下的复利模型,但是对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工具计量将存在一定的问题:准则没有对复利度量的基本时间单位加以限定。而在实践中以分钟、天数为单位和以月度、年度为时间单位得到的计量结果会相差较大,甚至影响到一项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判断。同时当时间单位以分钟来计量时,近似于连续复利模型,与离散复利下计量的模型会有所不同。离散时间下的现值=终值×(1+i)-n,离散时间下的年金现值系数=1-(1+i)-n/i,连续时间下的现值==e-it,连续时间下的年金现值系数=∫e-it(根据年金持续期间进行定积分)。现值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特别是对各类现值概念的选择展现出会计的目标和信息质量要求发挥着引导作用,市场的发展状况也左右着现值概念可使用的现实基础。

二、现值概念面临的冲突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现值概念面临的冲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现值列入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之一。但现值的应用无论在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中都处于从属地位。在初次计量中,以现行市场价格和交易契约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被优先采用,以历史成本的形式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而当无法取得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没有交易为业务背景或没有途径取得资产的原始交易价格时(如接受捐赠),则允许采用现值作为补充计量手段。现值的从属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要比企业自己的估计更可验证,也符合会计核算行为的成本效益原则。再次计量时,现值概念的应用所处的位置要取决于资产类型。对非金融类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期末计价时,主要是估计可变现或可收回金额,不用现值计量。而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时,才可能动用现值模型。对于长期非金融类资产,通常采用现值与公允价值净额孰高的原则,此时现值与公允价格处于“竞争”的关系。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已开始允许或要求使用现值,但因缺乏针对我国新兴市场特点的现值计量概念框架,导致具体准则之间对现值计量的规定没有彼此照应,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之处。具体而言,资产在取得之后再次计量时根据未来现金流人的现值作为计算可回收金额的基础,特别在没有活跃市场无法取得公允价格时,固定资产准则允许直接使用现值来计量该资产的期末价值,并据此提取减值准备。我国会计准则对现值评估技术以及如何保证这种计量模式的可靠性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导致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多直接用市场价格扣除预计的销售费用来度量,当缺乏市场价格时,对现值的度量容易出现较大的随意性。

(二)现值概念冲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固定资产期末减值测试时,在上述条件下使用现值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中至少部分使用了现行现值,即以期末的市场利率作为新的折现率。相比之下,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如果存在溢折价,须采用初始计量时确定的实际利率进行摊销,期末再次计量时也必须继续使用历史的“实际利率”重新估算现值。用历史利率和当前时刻重新估计的现金流来折现,并不符合现值的理念,得到的结果仅是一个数值,无法合理反映资产当前的公允价值。对企业内外部的报表使用者而言都是缺少足够的信息含量。而准则顾虑到采用“一成不变”的实际利率进行摊销,也顺理成章地要求期末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沿袭该利率进行减值测试,这就造成了同为长期资产,金融资产甚至还没有有形资产更能及时反映利率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对长期借款、发行长期公司债券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问题上也存在。按照不变的利率对长期借款、公司债券的溢折价进行摊销,间接使用了历史现值的概念,使每期借款费用的会计计量涵盖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但是对于浮动利率的长期负债,如何使用实际利率的原则合理确定借款费用的金额,直接关系到企业各期利润的高低和翎十信息质量。而会计准则目前要求以合同规定为基础,即使条款发生修改,在进行减值测试时也要求以合同条款修改前的利率来计算该金融资产的现值。这一要求传递的信号时准则偏向于使用历史现值对期末的长期投资进行再次计量。交易类金融资产的权益工具部分可以使用现行现值。同为金融工具,却出现了不同的处理规定,也没有给出理由和指导原则,容易出现在实际工作中现值估计的粗糙和随意。这也说明尽快发展关于现值使用以及同其他计量属性关系的概念框架非常重要。

在国际会计界自2001年安然事件以来以原则和国际协调为导向调整会计准则后,准则减少具体的规定,可以减轻对会计操纵行为的直接责任,并鼓励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准则提供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准则可以不直接约束企业现值计量模型的具体形式,但应当给出现值计量模型采用必须遵循的原则。

上一篇: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构建 下一篇:整体资产转让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