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7-22 08:59:22

“V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讨论了VB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式以及考核办法的改革。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24-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practice and the innovation, this paper is expounding the re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means, manner and examination on VB, which is based on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VB programm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Visual Basic功能强大、简单易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接受。同时,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语言基础课。但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实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VB程序设计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多,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也很多。现绝大多数教材章节的安排都是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考虑,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要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实例入手,采用实例作为知识的载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实例,通过让学生亲眼观看、亲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和领悟这些概念。例如,在讲标签控件的属性时,我们设置如图1的用户界面作为入手点,通过按照例图进行界面设计和属性设置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标签控件的backstyle、caption、name、backcolor、font等多个不同属性的作用。

同时,用一系列问题作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的范围不同时,我曾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实例,首先让同学们在窗体的CLICK 事件中编写如下一段代码,求10!。

代码如下:

Dim S as long

Dim I as integer

S=1

For I=1 to 10

S=S*I

Next I

Print "S=";S

通过运行,单击窗体显示出正确的运行结果。然后再让大家参照上面的代码写出求100!的代码。当按照一些学生的做法,把ForI=1 to 10改为ForI=1 to 100,运行并单击窗体时,发现结果产生溢出。什么原因呢?让学生们思考,并想办法来解决溢出。这时提示同学们将程序中变量S定义为单精度(Single)或者双精度(Double),直到看到计算机给出正确结果。做到这一步,让同学们返回来看整型变量、长整型变量和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的不同数据范围。毫无疑问,此时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清楚了很多,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采用循序渐进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实例出发,再增加或者改变实例的条件,逐渐加深难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程序的分析与编写能力。这里仍以10!这个实例来看,这是我们讲授For…Next循环时的一个典型实例,这段程序在学生弄懂 For……Next 循环语句之后,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为加深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原程序条件做如下几种变化:

(1) 求1到10之间所有数的和。

(2) 求1到100之间所有数的和。

(3) 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的和,步长为2。

(4) 求1到100之间所有奇数的和,步长为1。

这里第(1)小题和实例中原程序相比难度不大,学生已学会根据数据范围定义数据类型,很快写出如下代码:

Dim S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S=0

For I=1 To 10

S=S+I

Next I

Print"S="; S

第(2)小题将(1)题程序中I的终值改为100即可,学生理解终值在这一循环语句中的作用。第(3)小题增加了难度,需要动脑筋思考,将(2)题程序中For I=1 to 100语句改为For I=1to100step2,才能得到奇数的相加,而且步长为2,掌握步长step在循环语句中的用法与作用。第(4)小题难度更大,要求奇数和,步长为1,做两点变化:一要写出ForI = 0 To 49 ,二要修改循环体,将循环体语句变为 S = S + (2 * I + 1)。要做到这些变化,需要学生对For…Next循环语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创造性地、灵活地予以运用。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巩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3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高校现都采用合班课,多媒体投影教学的方式。采用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教学平台,既可以保证板书的正规化,又能够实现板书的多媒体化。但由于课堂人数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了老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难度。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让计算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学互动的模式,例如拿一些程序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分析,让学得好的学生示范操作,与学生们一起在黑板上写出必要代码,等等。这样,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结合使用,使得多媒体教学不再那样呆板,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者,利用现成的校园网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构建基于网络的VB教学平台。我们的教学辅助系统包括教学资源、上机实践与测试、师生探讨与交流、系统管理等几大模块。老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老师、同学们相互交流[2]。这不仅体现出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大大方便了学生自学。

4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VB与其他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一样,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把理论课与上机实践课比例设置为1:1。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以往的上机课中,学生只是把书上的例题或理论课上所讲的例子依葫芦画瓢地输入,运行出结果就算大功告成。这样的实践课,学生们不用动脑子,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创造力与学习主动性,最终学无所成。为此,在上机实践当中,我每次实验前先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实验中要求学生不允许照搬照抄现成的程序,而是利用已学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适当的编写来完成任务;实验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详细写出实验步骤与过程、实验问题与难点。教师收回实验报告,批阅后,把写得好的与坏的程序讲给学生,并共同讨论实验问题,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5改革考核形式,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作为教学效果的一种客观测试手段,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高校对VB课程的考试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笔试。这种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其结果往往很难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创新能力[3]。我们根据VB的课程特点,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考核之外,增加了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课程设计考核的内容。平时成绩占10%,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成绩占2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出。实验成绩根据每次的实验报告情况给出。对于课程设计,在课程即将结束的前两周,将所有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的课题来设计,例如开发一个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构思、讨论,在规定的两周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老师对学生的设计既要进行整体考核,又要对各小组成员所分担的任务进行考核,重点是考核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能力、集体工作中的协作能力、个人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种综合考核方法不仅检验了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6结束语

总之VB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对师资、设备和教学过程要求都很高。以上是笔者在VB课程实际教学中实施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证明,通过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学生已能够独立应用VB程序设计完成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赵晓华,鲁明珠.VB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4):132~133.

[2] 应英.构建基于网络的VB教学平台[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4,(3):41~44.

[3] 朱跃波.浅谈高职VB教学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6,5(25):166~168.

收稿日期:2007-04-12

个人简介:杨潞霞(1979-),山西省阳城县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初探 下一篇:Aruba Networks安全移动的业务优势渗透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