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劳动对财富稀释影响的探讨

时间:2022-07-22 07:25:01

无效劳动对财富稀释影响的探讨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无效劳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日常生产生活中无效劳动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并在无形中稀释了大众的财富。研究无效劳动对财富稀释的影响,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社会财富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无效劳动和财富稀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减少无效劳动的对策。

关键词:无效劳动;财富稀释;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经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之后更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生产效率再次达到新的高度。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可以说生产效率每时每刻都在提高,但是劳动者的财富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增加,这种现象称之为财富稀释。而所谓的无效劳动则被分为是无效益或效益绩效极小的劳动和无效率的劳动。因而,无效劳动和财富稀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无效劳动与财富稀释关系的解读

关于无效劳动的研究我国学者从未中断过,如早在1983年夏兴国就分析了无效劳动问题,指出要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的有效性。其后有谢道伦、孙振德(1989)指出在计划合理、价格公平、需求稳定、金融流通正常的前提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与劳动效率是直接挂钩的。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就好,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就差,经济效益与劳动效率成正比。李治国(1995)进而将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是企业生产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张文贤(1990)也强调了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率,必须从最大限度地消除无效劳动开始。尤其在上世纪末知识经济热潮兴起后,人们对无效劳动的讨论随之深入。自豪(1999)指出无效劳动耗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对有效劳动的源头缺乏考证、挖掘不够、机制散乱是个重要的原因。吴剑(2000)提出物质生产部门的有效劳动能提供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产品,无效劳动则不但不能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甚至会浪费和损害资源;精神财富生产部门的有效劳动能使人获得心理健康,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促进社会文明,而无效劳动则涣散人们的意志,使人颓废,造成社会混乱。齐艺莹、王德国(2004)阐明如果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解释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可以这样做一个假定:若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力,而总产量或总收益保持不变,那么被撤出的劳动力显然是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实质上就是无效劳动;进一步分析,若因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所有的劳动者纪律涣散、工作松弛,即在劳动力增加以后导致总产量或总收益下降,就意味着出现了负效动。

此前有关无效劳动的研究大多是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的,基于无效劳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影响面甚广,因此本文从社会的角度讨论无效劳动和财富稀释的关系。

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商品的共性,使不同的商品进行媒介的手段,因而它有直接同所有商品交换的能力。其次,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认为财富是劳动的产物。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但是劳动者获得的却是货币,然后再通过货币到市场上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我们不妨引入一个简单的公式:假定在某一期间内,社会上因劳动产生的财富为w,某劳动者实际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价值为α,而他获得的货币价值为β,价值比例分别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α>β,但这是建立在有效劳动的基础上的,然而本文研究的是无效劳动,当劳动者的劳动是无效劳动时,β>α。

显然>,即此劳动者实际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价值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小于此劳动者获得的货币价值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从而此劳动者可以从市场上换取多于因他劳动所产生的财富的财富,即β-α,而这多余的部分则从其余的广大劳动者中抽取,从而造成了其他劳动者的财富稀释。笔者将β-α的部分称为无效劳动(当α过小时,则直接称β为无效劳动),即社会对此劳动者的劳动承认并认为其价值为β,而此劳动者真正的劳动价值为α,从而造成了价值β-α的无效劳动。

我们以2013年10月15日,哥伦比亚麦德林一座刚刚建成的22层大楼突然倒塌为例。设其造价为β(在这里“造价β”被认为是社会对参与此楼建设的人员劳动价值的认可),而此楼在建成后到倒塌之前对社会所提供的效益为α(α0),此时,无效劳动的价值为β-α(β-αβ)。但由于β已经流向市场,此时β-α的无效劳动转嫁到其余的劳动者身上,其余劳动者的财富将被稀释。

二、不同类别无效劳动的成因及其对财富稀释的影响

1.无效益劳动或效益极小的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无效益劳动,但普遍存在效益极小的劳动,并由于效益过小,往往被视为无效益劳动。无效益劳动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动者缺乏责任心。由于劳动者责任心缺乏,导致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不符合要求或质量不合格。这样的产品因无法流向市场而不能算作是社会财富。此时,劳动者之前的劳动就成为无效劳动,但参与劳动的劳动者却会获得货币并且流向市场。这时市场上的产品和货币价值没有同比例增长,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其他劳动者所能够从市场上获得产品的数量。

(2)管理者错误的决策。管理者指挥协调着劳动者进行劳动,当指挥合理、协调得当的时候确实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当管理者的决策出错时,往往会导致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流向市场,从而接受指挥的劳动者的劳动会变成无效劳动。

(3)事故、战争和自然灾害。当事故、战争和自然灾害发生时,之前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即创造出来的财富,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失,而劳动者获得的货币也早已流入市场。受到损毁的产品在损毁之前为社会提供的效益为α,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获得货币价值为β,因此在事故、战争和自然灾害发生时,遭受损失的财富的无效劳动价值被认为是β-α。

(4)其他因素。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在劳动者进行社会生产时普遍存在无效劳动的现象,同时也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显得琐碎和难以研究、控制,在这里将其统称为其他因素。

除了无效益劳动外,甚至会有负效益劳动的产生。例如上文提到的哥伦比亚麦德林大楼的倒塌。倒塌对周围的建筑和环境造成了破坏,此时,之前的劳动产生了负效应γ。关于“负价值量”的度量,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以“负产品”中凝结的“负劳动”量来衡量;二是以消除“负产品”所要花费的“正劳动”量来表示并引入一个简单的公式:总效益=正效益-负效益(朱富强,2005)。这时无效劳动=α-β-γ。尽管负效益劳动是一种极端情况,但负效益劳动确实在社会生产中广泛存在,在无形中稀释我们的财富。

2.无效率劳动

无效率劳动和无效益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无效益劳动是指劳动者进行了劳动但劳动生产的效益小于其所获得的货币价值。而无效率劳动是指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科技的进步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被解放了的劳动力要是能够被充分利用,进行其他行业的劳动,那么社会的总财富量将会增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部分被解放的劳动力被闲置或被浪费,从而稀释了因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财富增长。尽管劳动力被闲置,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其他因素,被闲置的劳动力依然可以从社会总财富中获取生活必备的资源,进而导致财富稀释。

无效率劳动主要出现在市场上的个体经济之中。大多数个体经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个体经济存在盲目性以及完全竞争市场门槛低的特点造成了劳动力的闲置。相对于其他劳动,个体经济中的体力劳动和零售业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较低,而其他行业则对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往往很多技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掌握,从而限制了被解放的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又因为个体经济相对来说门槛低,大量被解放了的劳动力涌向个体经济市场。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解决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反而诞生了无效率劳动。由于大量劳动力涌入个体经济市场,致使市场上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甚至普遍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原来个体经济市场上的劳动支出频率,并且新加入的劳动力劳动支出频率也会变得极低,造成劳动力的闲置,此时个体经济市场上的劳动就变成了无效率劳动,从而导致财富稀释。

无论是无效益劳动,还是无效率劳动,它们造成财富稀释的途径相同。首先,我们要清楚人们生产领域的活动是通过“生产流通分配”来实现的。劳动者进行无效劳动,同时获得货币,获得货币意味着劳动者将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但无效劳动创造的财富少于货币价值,此时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上的总财富小于市场上的货币价值,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进而在无形中稀释了其他劳动者的财富。

三、针对因无效劳动导致的财富稀释的对策

无效劳动或劳动无价值现象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农民在体制下的无效劳动,城乡建设中大量的无效劳动等(廖进中,2002)。正是因为无效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显得提出针对因无效劳动而导致财富稀释的对策尤为重要。无效劳动导致财富稀释,要想减少因无效劳动导致的财富稀释的程度就需要减少无效劳动。针对减少无效劳动,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1、鼓励科技创新:新材料的开发将有利于改善城乡建设中的无效劳动,减少因重复劳动造成的无效劳动。例如水泥的正常使用年限为70年,如果能开发出一种功能类似于水泥但使用年限大于水泥的新材料时,将有效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建筑提供的效益,减少在城乡建设上的无效劳动。同时,科技的开发将减少劳动的耗费,提高劳动的有效性。2、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减少因局部冲突或战争对财富的稀释,还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预测市场变化,制定长远的战略计划,从而减少因管理者错误的决策而造成的无效劳动,提高企业生产、劳动的有效性。3、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将有效地减少劳动力配置失衡的现象,大幅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支出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1.防止非生产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现象。冗员过多不仅降低了劳动效率,还会降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在企业内部滋生不正之风。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以加强员工的责任心,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3.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不光可以让企业及时做出调整,还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长远战略决策,从而降低了因管理者决策错误而导致员工的劳动成为无效劳动的可能性。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1.了解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信息可以有效防止劳动者盲目地进行无效劳动,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有效劳动率。2.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拓宽了劳动者的就业方向,减轻了个体经济市场上无效率劳动的现象。3.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利于克服因劳动者缺乏责任心而造成的无效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甚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价值。

四、总结

无效劳动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忽视,进而形成了我们的一个视觉盲点,它也悄无声息地稀释我们的财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更应下决心集中力量在相当时间内发起对无效劳动的歼灭战。不然的话,劳动者即使辛辛苦苦,到头来还是犹如“竹篮打水”,不可能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张文贤,1990)。针对无效劳动我们要充分运用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从而使无效劳动减少、再减少,使我们的劳动创造出更多更高的价值(廖进中,2002)。同时,我们也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支出频率,将无效劳动对我们的财富稀释降到最低。时至今日,解决无效劳动问题势在必行,可以说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无效劳动问题,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文贤.论无效劳动[J].社会科学研究,1990(01):87-91.

[2]朱富强.反效劳动、负价值与绿色GDP[J].南方经济,2005(03):41-42.

[3]夏兴国.经济效益与劳动的有效性[J].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3(04):12-17.

[4]谢道伦,孙振德.关于劳动效率问题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1989(01):27-30.

上一篇:跨境小额外贸电子商务税收的相关问题分析 下一篇:谨慎的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入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