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时间:2022-07-22 06:52:42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摘要 介绍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并提出 治疗 和预防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 参考 。

关键词山羊;角膜结膜炎;病因;症状;诊断;防治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换眼睛”,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1]。该病非致死性疫病,但由于局部刺激和视觉扰乱,妨碍行走和采食,成年羊体重减轻,羔羊生长发育减缓,发病母羊产双羔率降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山羊生产的 发展 。

1病因及流行病学

1.1病因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所致。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常存在于患羊的结膜囊、鼻泪管和鼻分泌物中,随眼分泌物排菌,病愈后,病原仍长期存在于眼分泌物中,使该病每年发生或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2]。易感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通常同种动物通过直接或密切的方式如相互摩擦、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可成为其传播媒介,一般不同种类的宿主之间不传染。

1.2流行病学

2006—2009年,大街乡3个村26户农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一种呈结膜炎症状的疾病病羊,共发病1 258只,其中成年山羊756只,羔羊345只,老年山羊157只。死亡62只,致死率5.02%,该病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有易感性,以幼龄和青年山羊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发病最多(发病984只)。一旦发病,传播迅速,1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40%~100%,呈地方性流行。空气污染、尘土、刮风、强日光照射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 d,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例严重时体温达40 ℃,病初呈结膜炎症状,畏光、流泪、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性或粘性分泌物,不久成脓。结膜和眼睑红肿,其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随病情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3]。炎症蔓延,继发虹膜炎。角膜经1~4 d后浑浊,起初半透明、浅灰色,后浑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多数患羊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 d,短者7 d,长者40 d,多数痊愈,极少数失明淘汰。

3诊断

在诊断该病时,应以恶性卡他热、va缺乏症以及吸吮线虫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相区别。

3.1恶性卡他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低,高者达60%~90%。以头眼型最典型,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1~42 ℃),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瘤胃弛缓,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繁,呼吸及心跳加快等。高热同时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继而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后可能变得完全不透明。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母羊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3.2va缺乏

体温正常,有长期饲喂缺乏va的饲料史,病羊尤其是羔羊,表现怕光,弱视,夜盲症,干眼症尤为明显,角膜增厚成云雾状,以致完全失明,死亡率较低。

3.3羊吸吮线虫病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蝇活动频繁的夏秋季多散发[4]。主要症状为结膜炎,眼痒、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严重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上下眼睑粘合。角膜糜烂、溃疡、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等。结合临床症状,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可确诊。而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流行于6—9月,羊群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幼龄、青年山羊多发,患羊一侧或两侧性结膜和角膜炎可作出初诊,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4 治疗 及预防

4.2治疗

患羊隔离后,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擦去眼角分泌物,挤入四环素、红霉素眼膏,2次/d,连用7 d;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大黄腾混合液,2次/d,连用7 d;也可采病羊全血10 ml,立即注入眼睑皮下的方法治疗。经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治愈1 178只,治愈率98.5%。

4.1预防

发现羊有一侧患病,立即隔离,单独厩养,加强护理,避免与健康羊接触,其他羊群要远离发病羊群放牧,减少传染;不引进病羊和带菌羊;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强日光照射和灰尘刺激,将患羊安置在光线暗和无风处,防止眼外伤;当一群羊中有1只患病则全群用药预防性治疗1次。

5 参考 文献

[1]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

上一篇:关于MEOR(微生物强化采油)的研究 下一篇:衡水市核桃树秋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