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今天该教什么

时间:2022-07-22 05:48:06

《祝福》,今天该教什么

执教者 寇永升观察者 高家风、刘祥

【课堂回放】

《祝福》教学实录

一、 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 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教师:“着”(zháo):工具书的解释是,用在动词后边,表示达到目的。祥林嫂干得多,挣得少。吃不讲究,做工不偷懒。怎么能不是雇着了?这个“着”字,又点出了“大家”所关心的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里一方,是鲁四老爷家划算,是鲁四老爷家里好打算!因为祥林嫂的做工丝毫没有懈,食物又不论好坏,力气是从来不惜。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鲁四老爷家里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祥林嫂一人担当,主人竟没有添短工,这怎么能不是“雇着了”呢!联系文中几次写到钱。祥林嫂的工钱是多少,她自己领取支配了吗,干了些什么?她的每月五百文的工钱在当时社会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第一次“一千七百五十文”,即三个半月的收入,“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了她的婆婆”。

福兴楼的鱼翅是多少钱一盘?

一个“着”(zháo)字,胜过多少聒噪!

请大家找到第四部分23节,请一位同学朗读,“鲁镇永远是过新年……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第7节:学生齐读:“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四叔家里最重大是祭祀,即年终祝福;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祝福,然而这回她却“清闲”了――清闲是什么意思?

学生9:有空闲,没有事情做。

教师追问:那么“清”呢?是真的“清静悠闲”、不劳而获吗?

学生摇头:――肯定不是!

教师:祥林嫂从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忙”到第二次“清闲”,原因何在?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使祥林嫂在祝福时节变得这样闲?请大家迅速回读,理清第三部分相关内容,概括归纳:

学生概括,学生10:祥林嫂被婆婆抢走,又被逼嫁到深山野里,丈夫死了,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了……

教师:写祥林嫂被逼嫁到深山野里,通过什么角度写的?

学生11:由卫老婆子说出来的,是侧面描写。

教师:通过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对话,比较简略,这叫侧面描写。如果你细读卫老婆子口中叙述的祥林嫂被逼迫改嫁的情节,联系到第二部分祥林嫂淘米时被抢,那可都是精彩的动作场面描写啊!这暂且不说也就罢了,凡小说,这类精彩之处多了去了!但是这个卫老婆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笔下才有,她和鲁迅都是浙江人啊。你看她的语言多么鲜明生动得体,多么具有亲和力,这肯定不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能培养出来的。她是干什么的?(略)

机会又一次来了。第四部分第7―11节,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老师读叙述语言,你来读四婶的语言。

与学生6一起朗读。

问:这位同学声音响亮,但是大家觉得“慌忙”的感觉有没有读出来?

学生摇头。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慌忙”的味道。

学生6积极举手,主动要求再次朗读。与学生11一起分角色朗读。

问:是否读出了“慌忙”?(大家摇头。学生6示意老师,还想朗读。)好,再给你一次机会,继续读四婶。(教师搂过那个学生,对其耳语道:“抢着读。”学生大笑,课堂又一次出彩了。)

学生6、11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成功了,教师竖起大拇指,全班学生大笑,听课老师大笑,在场师生一起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教师:(对学生)四婶说这句话是搞笑的还是严肃的?

学生6:严肃的。

教师:这是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不是搞笑。希望大家以庄重的心态来对待。

学生6、11继续朗读,效果越来越好。

教师:四婶为什么“慌忙”?

学生12:因为四叔曾经告诫过,祥林嫂虽然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的,只能用她帮忙,祭祀是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教师: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是那样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以后,而现在却闲着了,祥林嫂是自己闲着吗?

学生集体:不是……

教师:对,是被闲着――这个词儿时髦吧!第一次她那样忙着做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被闲着了,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学生13、14: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

教师:祥林嫂只管和大家讲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同学们,狼吃阿毛的故事是很经典的!《祝福》全文9100多字,祥林嫂几次讲这个故事占了一千多字,按常理,这会成为短篇小说的硬伤。但在鲁迅先生笔下,却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如果我们把两次对比着去读,会发现很多精彩――这个暂且不论。人们对祥林嫂没完没了的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很厌烦,这些都是面上的材料,你能找到“点”的材料吗?请往下文看。

学生集体:柳妈。

教师:柳妈怎样对待祥林嫂?

学生15:厌恶她,没有同情感,揭她的伤疤,嘲笑她……

教师:先前她那样忙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闲着了,人们是嘲笑她,厌弃她……那么祥林嫂这时候有什么表现?

学生16:她只是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忍受了无限的屈辱……

教师:柳妈还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她怎样解脱?

学生多数:让她捐门槛。

教师:祥林嫂捐了吗?

学生集体:捐了。

教师:祥林嫂捐门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集体:赎罪……

教师:仅仅是赎罪吗?

学生17:她想安心地参加祝福时的祭祀。

教师:好啊!请看第四部分41节,“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她认为自己有资格参与祝福了。事实呢?

教师与一位同学朗读42、43节。再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读。

学生6再次主动站起来要求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

教师:请看四婶的这句话前后两次有什么变化?

学生6、17:前面只有“慌忙”,这次多了一个“大声”;还有语序也不同了。

教师:语气上有没有变化?

学生:有。

教师:能不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再来一次。

学生6、17:“冬至的祭祖时节……”(韵味全出,全班学生心领神会,大笑。)

教师:祥林嫂捐了门槛,以为自己有资格参与祝福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破碎了她的祝福梦。同学们:这一声之后,祥林嫂安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齐读第四部分44节部分:“这一会她的变化非常大……”

教师:祥林嫂的这一变化还没有写完,请看第一部分第3节第三行,学生齐读:“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请大家再翻到22―30节“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祥林嫂凄然死去。她死了之后,鲁四老爷家里和鲁镇的人们有何反应?请把鲁四老爷那句话齐声读出来。

学生齐读:“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教师:(板书“谬种”)。不早不迟,偏偏要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被诅咒为谬种!同学们,祥林嫂“忙”为祝福而忙,“闲”为没有资格祝福而闲;生为给人家祝福而生,死为没资格参与祝福而死;死,又因死在临近祝福的时候而被人们诅咒为“谬种”。小说标题是“祝福”,其实写的是祥林嫂的故事,不直接命名为“祥林嫂的故事”或“祥林嫂”,而是冠之以“祝福”。原因就在于此。

三、 总结与作业

投影出示:

《祝福》是经典。

经典就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像是重读的书;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给大家留几个课后思考题(投影出示作业)

下课。谢谢高一5班的同学们!

投影出示:

“善女人”柳妈,善在何处!?

透过祥林嫂那双眼……

听,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

圆篮――祥林嫂一生的守候,祥林嫂唯一的思念,《祝福》不可或缺的道具。

惊心动魄:她两次被抢!

祝福时刻,那四场飞雪……

【板书设计】

方案一:

祥林嫂

祝福忙:满足笑影白胖

闲:讪讪直着眼睛坐看

死:……?!

人们

雇着了

厌烦―唾弃―厌弃

谬种

【课后反思】

2011年11月18日,作为国培学员,我在嵊州一中开设了《祝福》公开课,课堂上我自己感觉很顺利,课后自己也觉得没有多少漏洞。从学生开心的笑容和“老师再见”的音量判断,他们是满意的。从上百位听课教师的现场掌声判断,大家是认可的。

这堂课的成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抓文本的突破口独出心裁,多数人没有想到。课前福建和黑龙江的几位教师还替我捏把汗,如此长的文章,时代比较久远,学生不一定有时间预习。我们在课前不可能有机会和时间接触学生。而听课教师都是高中语文行家里手,实在是难以理解……

我不能按照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那样讲《祝福》,族权、神权、婆权、夫权……几条枷锁联合绞杀了祥林嫂。也不能把《祝福》仅仅当做短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单一地进行文体写作学的分析。对这样的经典文本,对这个永远新的旧故事,要讲出新意,但不是诸如“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之类的奇招怪招。长文短教,力求以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要有一条主线,设计出主问题,引领学生感悟,不是教师讲教材。这样的文章,一节课内不一定按顺序从开头讲到结尾,一课时也不可能。我采取的做法是从第二部分的开头,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讲起。而到了课结束时才照应到文本开头的倒叙部分,即祥林嫂之死。

二是我怎样调动这些陌生的学生。我在与这批只有一面之交的孩子合作完成这堂课中,主要是通过肢体、表情和神态语言来燃烧他们的激情,来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一个学生朗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两次都读不出“慌忙”的感觉,我把她搂过来,在耳边悄悄说了三个字:“抢着读。”她心领神会了,瞬间露出满有把握的笑容。第三次读,全班同学和所有教师都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其实也是为教师鼓掌。

课后,在走廊里,在饭桌上,在大巴车行驶过程中,都有人问我:“你对那个学生耳语了一句什么?”“你说了一句什么悄悄话,怎么那么快学生就读出了那种味道!”

这是一堂非常态课,学生是陌生的,与教师有距离,师生仅一面之交而已。处处用语言,可能时间不够,还会显得比较呆板沉闷。调动学生配合,需要教养和机智。我在课堂不止是评价学生的表现,更重在激励。“有效的课堂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的判定,评价具有欣赏、鼓励、导向的作用。但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评价过于泛化,无论学生表现优良差异,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表现不错’等笼统的话语,又或者评价语言缺乏真情实感,而评价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新课堂要求教师评价得具体,充满感情,能将学生过渡到正确的思考层面,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被鼓励的积极情绪。”(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国培项目负责人蔡伟教授说我的这堂课非常符合他的理念,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点。

有教师问,我课堂上所讲的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从哪里来的。备课,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研读文本上,而不是制作PPT上;把功夫用在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文本解读和新颖设计上,而不是到处去借鉴人家的教学设计;把心思用在一遍遍反反复复的磨课议课上,而不是模仿,更不是网络上去下载……因为对教材有自己的研究,对文本很熟悉,课堂上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不会被文本所羁绊。教学设计不是下载拼接的,不是八宝粥,而是我自己多次精心琢磨过的,每一步都了然于心,自然课堂上无需分散过多精力去关注教学步骤。PPT只有少数三两张,除了题目就是结尾,一两句名言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加强印象,当然我就用不着分出精力去想着播放PPT。

我的关注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习体验,小到他们的一个眼神表情,都是我捕捉的重要信息,都是我的课程资源。所以才有了精彩的生成!

【观察者语】

从教师的文本解读到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高家风钱梦龙说:“‘会读’才能‘善教’。”“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想,或圈点,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怎样去教。”因此,相信大家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情形如何呢?笔者将其归为四类:第一类是“一本教参一册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参怎么解读就怎么教学生,失去自我;第二类是打着个性化解读的旗号,误读歪解;第三类是学术化解读,深奥艰涩,不符合中学阅读教学的能力要求;第四类是既能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又能把自己的解读变成切合实际的教学问题,组织起有效的语文活动。

从执教《祝福》这堂课看,寇老师应该属于第四类教师。寇老师对鲁迅的研究可谓深入,已有多篇研读鲁迅小说散文的文章发表,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底8期上发表的《也来点批〈祝福〉》,就是他对这篇经典的独特解读。下面让我们看看寇老师是如何将自己的解读转化成教学问题,展开有效教学的。

近万字,很有思想深度的《祝福》,一节课研读时间,实在是紧张,学浅了,对不住这样的精品;学深了,来不及。寇老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抓住祥林嫂的三种生活情形――忙、闲、死――组织教学。“忙”,概括了祥林嫂一到鲁四老爷家的生活特征,而其中最忙的是准备祝福,这里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zháo)了女工”中“着”的读音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做工情况――勤劳能干而很忙,再引导学生分析鲁四老爷给这样的雇工的工钱是多少,然后和“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钱一大盘,价廉物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着”(zháo),工具书的解释是,用在动词后边,表示达到目的。祥林嫂干得多,挣得少。吃不讲究,做工不偷懒。怎么能不是雇着了?这个“着”字,又点出了“大家”所关心的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里一方,是鲁四老爷家划算,是鲁四老爷家里好打算!因为祥林嫂的做工丝毫没有懈,食物又不论好坏,力气是从来不惜。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鲁四老爷家里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祥林嫂一人担当,主人竟没有添短工,这怎么能不是“雇着了”呢!这是寇老师在《也来点批〈祝福〉》中的一处精细解读,他巧妙地变成了教学问题,组织了有效的教学。

“闲”概括了祥林嫂二到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时的情形,老师很恰当地用“被闲着”来概括,真是神来之笔。然后从“被闲着”角度引领学生分析四婶如何“慌忙”地喊住祥林嫂,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味道,读出生活;再分析柳妈对祥林嫂的戕害,柳妈嘲讽祥林嫂,引导祥林嫂去捐门槛,不仅浪费了祥林嫂的血汗钱,还使祥林嫂在抱着希望的情况下遭受了最后一击,彻底失去了生活勇气,控诉了人们对弱者的摧残。“死”,并不是祥林嫂悲剧的结束,还要遭老主人的咒骂,可见鲁镇是人间地狱,而祥林嫂的命运更让人扼腕。寇老师如此解读,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死了之后,鲁四老爷家里和鲁镇的人们有何反应?”,这里本来可以分析三个人物鲁四老爷、“冲茶的”短工、“我”,可惜时间不够,寇老师干脆让同学们“把鲁四老爷那句话齐声读出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然后草草结束了本课,没能再次出彩,实为遗憾。

说到遗憾,这里不能不再谈谈笔者的一点建议:课堂的枝枝蔓蔓可以再删刈一下,以突出主干问题。最要删除的是“写祥林嫂被逼嫁到深山野里,通过什么角度写的?”该问题游离于主线,而且表述不规范,目的不明确;刚上课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的环节必要性不大。主干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更精细更深入些,比如分析祥林嫂之“忙”,下面一节中加点的词是不可不品析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里不单是她“吃苦耐劳”,更主要是她暂时做稳了奴隶,准备祝福的大“忙”似乎给了她“尊严”,这为她以后争取这种“尊严”,做了铺垫。

在分析“闲”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品析第四部分中三处写祝福的文字,第一处中“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第二处中“祥林嫂……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第三处中“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等文字不能不品咂,这里,她失望,羡慕,努力,绝望;又是祝福剥夺她仅有的一点“尊严”:祥林嫂可怜!至于“死”后的遭遇,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

(1)一般情况下,听到曾经给自己打过几年工的、吃苦耐劳的、又被自己赶走的女佣人冻死街头,主人会有什么心理?(愧疚,难受)

(2)常言“死者为尊”,而鲁四老爷却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死者,为什么呢?(死在祝福时,给他带来晦气)

(3)祥林嫂死后又因为祝福遭咒骂而毫无尊严,那么,“祝福”这种文化习俗还真的是祝大家幸福吗?你怎样理解?(可引用鲁迅话“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帮助理解,从而认识那种文化吃人的本质)。如此深入细致分析后,教师最后的结论才是水到渠成的。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这又引发笔者另一点建议:教师的解读变成教学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填充’那些‘空白’,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要朗朗书声,更要理解感悟》,作者唐江澎,《人民教育》2003年第10期)。在分析祥林嫂的“忙”与“闲”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从无做人“尊严”的祥林嫂在似乎感到一点“尊严”时虽“忙”犹喜,在其被剥夺了这一“尊严”时“闲”得发慌,“闲”得绝望的感受,真正走进祥林嫂的内心,感知其悲剧的命运。

教师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钱老的会读才能善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把自己的解读变成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寇老师这节课做了很好的尝试。

长文短教,教学目标是根本――由《祝福》课案看叙事文学教学

刘祥《祝福》应该怎么教?一千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就能设计出一千种课堂结构。同一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每一次和《祝福》相逢时,依照教材的目标要求、学情的差异和自身认知的变化,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流程。此种因教师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情差异和教材的目标差异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征,体现了教师对自身学养、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的个性化思考。然而,倘若将这众多的设计全部纳入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的具体要求中进行检测,便可发现,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设计,并非真的紧扣了《祝福》这篇课文的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很多时候,语文教师只是在教《祝福》这篇小说,而非教《祝福》这篇课文。

作为课文的《祝福》,其需要把握的教学资源并非无限丰富。面对这样的课文,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依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准确裁定教学内容。这里的“裁定”,就是要精研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提炼出课文中能够服务于目标的内容,同时大量舍弃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如此,原本很长篇幅的课文,走进课堂后,真正需要探究的内容便少了许多。这便是常规意义上的“长文短教”。长文短教的核心,在于依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确立教学内容。

寇永升老师的这则《祝福》课案,就很好把握了《祝福》这篇课文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贴近了高中一年级复杂记叙文学习与写作训练的学段重点。这节课,自始至终抓住了文本细读这一核心,借助于课文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悲剧的“被闲着”这一主线,串联起对祥林嫂的整体形象感知、做工表现、由“忙”至“闲”的身份变化、在鲁镇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细节。这样的材料安排,很好地突出了依照教学目标取舍课文内容的课程观,彰显出寇老师强烈的课程意识。

一、 裁剪繁冗,凸显主干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祝福》的核心形象,当然是祥林嫂。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尽可能客观地认识祥林嫂这个形象,唯一能够采用的教学技法,便是精选横截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彰显主人公的性格悲剧。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寇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立刻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直接将学生引导到了课堂主问题的探究中。这个环节中,寇老师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男生们研究的问题,属于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这是了解一个人的初步印象。这个问题,对于研习祥林嫂其人,有一定的帮扶作用,却不是关键作用。因而,这个问题,只能是一个课堂热身,是课堂由导入而进入深度研读的必要过渡。没有了这样的过渡,课堂便显得突兀。而如果此问题耗时过多,则又重心偏移,势必冲淡对核心内容的有效探究。

所以,寇老师很快便将这个环节收拢起来,进入到对祥林嫂做工表现的探究上。而这样的探究,便开始触及《祝福》这篇课文的内核意义了。让我们看一下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7:“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很好,鲁四老爷家里雇佣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帮忙操办年终的祝福大典。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

教师问学生3:你刚才怎么读的?你把这个字丢了。你现在读一遍,怎么读?

学生集体:着(zhaó)

教师:好。请问,解释为什么意思?

学生8: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8: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9: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10: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一个“雇着了”,简单的三个字,就把祥林嫂的所有勤劳能干都表现了出来。抓住了这个词汇,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各种工作表现,便无需一一述说,意义已全出。

这一教学环节,当然不是整节课的核心意义所在。《祝福》是出悲剧,最表象上的悲,首先就体现为这曾经被认为是“雇着了”的祥林嫂,却在后来的祝福活动中被剥夺了忙碌的权利。也就是说,“雇着了”在小说中的作用,不过是为了后文的命运悲剧做反向的铺垫。祥林嫂越是能干,故事的悲剧色彩便越是浓郁。

小说这样的结构特征,体现在寇老师的课堂活动中,自然也就是将探究的重点,由“雇着了”而转移到“被闲着”这一最重要的故事情节中。由“雇着了”到“被闲着”,构成了故事情节中最精华的内容,也构成了主人公性格的最大变化,更构成了人物命运的巨大逆转。“被闲着”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不但一下子便照出整个鲁镇人的各色嘴脸,而且瞬间便照出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苦苦挣扎着的祥林嫂们的共同命运根源。

在“被闲着”环节的教学上,寇老师的设计极具匠心:

教师: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是那样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以后,而现在却闲着了,祥林嫂是自己闲着吗?

学生集体:不是……

教师:对,是被闲着――这个词儿时髦吧!第一次她那样忙着做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被闲着了,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学生17、18: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

寇老师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去研习这个“被闲着”,而是荡开一笔,引导学生从“被闲着”带来的影响的角度,探究相关细节。“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这一追问,比起对“被闲着”的原因分析而言,更能触及鲁迅作品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因而,当学生说出“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这一结论后,课堂自然就转到了柳妈、四婶、四叔以及鲁镇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其影响之上。

二、 涵泳细节,滋养生命

如果只引领学生了解《祝福》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及主题意义,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失去了温度、宽度和深度。因为,情节、人物与主题,都不过是一种已然客观存在的知识,并不会主动作用于学生生命成长,使学生能够在文字的背后,感悟到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价值。

因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会在教文本之外,还要利用文本来教学生,把文本中隐藏着的那些对生命具有一定的引领或警示价值的意义,通过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遍遍地品读涵泳之中,感受到来自经典的艺术魅力,并使其积极作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之中,成为自身审时度势的社会学依据。

寇老师在《祝福》的教学中,就很好地利用起文本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冷峻地解剖人情世故:

教师:通过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对话,比较简略,这叫侧面描写。如果你细读卫老婆子口中叙述的祥林嫂被逼迫改嫁的情节,联系到第二部分祥林嫂淘米时被抢,那可都是精彩的动作场面描写啊!这暂且不说也就罢了,凡小说,这类精彩之处多了去了!但是这个卫老婆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笔下才有,她和鲁迅都是浙江人啊。你看她的语言多么鲜明生动得体,多么具有亲和力,这肯定不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能培养出来的。相信我们浙江同学语言运用都是高手啦!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部分的2―12节,祥林嫂被迫嫁到深山野里的遭遇,侧面描写。

机会又一次来了。第四部分第7―11节,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老师读叙述语言,你来读四婶的语言。

与学生6一起朗读。

问:这位同学声音响亮,但是大家觉得“慌忙”的感觉有没有读出来?

学生摇头。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慌忙”的味道。

学生6积极举手,主动要求再次朗读。与学生15一起分角色朗读。

问:是否读出了“慌忙”?(大家摇头感叹。学生6继续示意老师,还想朗读。)好,再给你一次机会,继续读四婶。(教师楼过那个学生,对其耳语道:“抢着读。”学生大笑,课堂又一次出彩了。)

学生6、15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成功了,教师竖起大拇指,全班学生大笑,听课老师大笑,在场师生一起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课堂再次出彩了。)

教师:(对学生14)四婶说这句话是搞笑的还是严肃的?

学生6:严肃的。

教师:这是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不是搞笑。希望大家以庄重的心态来对待。

学生6、15继续朗读,效果越来越好。

这个片段中,寇老师将文本学习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陶冶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还时刻关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样的关注,同样还体现在本节课的首尾两个部分。寇老师开头时对鲁迅是浙江人的强调,结尾处对经典重读的价值的陈述,加之以留下的几道思考题,都促使学生超越于文本之外,思考一些更深刻更广泛意义上的语文学习问题、健康成长问题。这样的拓展,就将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原本有限的45分钟,拓展成了无限广阔的生活时空。

这节课中的闪光之处,远不止这两点,限于篇幅,只能选择最能体现语文学科长文短教特色的这两个点来阐述。其余的,比如课堂中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心理的高效激活、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主动学习精神的锤炼等等,不再做详细的分析。

总之,长文短教,核心在于取舍;取舍之道,核心在于目标;目标之魂,核心在于学生的成长。唯有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高效课堂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才有真正的价值。

寇老师的这节课,当得起这样的价值。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先进性的基础 下一篇:突出良好态势 明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