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粹 第10期

时间:2022-07-22 04:59:12

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文明之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的成就,有的就像珍珠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那些伟大的成就凝聚了我国人民独特的智慧,久经不衰地流传了下来,我们将之称为国粹。

那些熟悉的名字,我们就再次好好端详一番吧!

在两百年前,当时各方戏曲艺人汇聚京城,做了友好而深入的文化交流,他们把昆曲、秦腔等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融合起来,形成了京剧这种全新的剧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全国,逐渐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一千个,擅长表现历史题材,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在没有电视和电影的年代,这就是最好的娱乐节目。

不过和铜丝们说起京剧,或许你们首先在脑中冒出是五彩斑斓的脸谱和哇呀呀的唱腔。很好!你能想到这两样说明你很有学京剧的天赋,唱腔和脸谱是京剧的精髓,我们就从这两样开始了解京剧的魅力!

京剧中的配乐属于板腔体,采用了锣鼓、胡琴、二胡、月琴等伴奏。嗯……你明白为什么京剧要哇呀呀地唱了吗?因为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不哇呀呀地唱出来,观众根本听不见啊!

上面是不负责任的说笑。专业地讲,京剧的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简单地说,就是高低音以及明快和低缓的节奏相互结合,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加上音乐性的念白和歌舞化的形体动作,有极强的表现力。

而演好一出戏,演员是很重要的。京剧的角色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生”是男演员的统称。“旦”是女演员的统称。“净”是特殊人物,大多是扮演在性格、外貌或品质上非同常人的男性人物,黑脸的包拯就是“净”中的代表人物。“丑”指喜剧角色。

京剧的演员都有着不同的脸谱,京剧的每张脸谱都有不同的意义。传说脸谱源自一个历史故事:

北齐兰陵王勇武过人,是战场的常胜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有一个缺点,就是太帅了!面容清秀,适合当偶像艺人,做将军的话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他每次出征都戴上一个凶神恶煞的木雕面具,增加自己的粗犷感。齐人为他编了一出名为《兰陵王入阵曲》的歌舞剧,宣传他的英雄事迹,扮演者都要头戴面具,载歌载舞。后世的戏曲脸谱,深受影响,甚至连日本的歌舞伎也受其影响。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著名角色的脸谱吧!

关羽:红脸,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

包拯:黑脸,黑色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

文字的艺术 。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按照文字的特点和含义,以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简单地说,就是把字写得像艺术品那样好看!像某位小编写的字就只能称为“看得懂的符号”,而无法称为书法。

中国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有很大差异,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也统一了文字。丞相兼著名书法家李斯整理出了小篆体,作为全国标准文字。但是小篆写起来太复杂了,抄一篇课文恐怕也得一天,于是出现了更加简洁的隶书。

曹操:白脸,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二郎神:金脸,金色象征威武庄严,一般是神仙的专属配色。

窦尔敦:蓝脸,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

京剧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受到人们的喜爱。里面还有不少有趣之处,铜丝们有空不妨听听看,还能知道不少历史故事呢!

隶书是书法史上一次革命,使得汉字趋于方正,为以后的各种书法流派奠定了基础。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甚至出现了如何写好书法的理论著作。而隶书的发展在当时也是登峰造极,写得好得不能再好了。于是有创新精神的人们创造了草书,这种字体可以充分表现书法家的个性,看似潦草的笔划中有着行云流水的美。所以,各位字写得烂的同学不要用草书来当借口!还是老实练字吧!

到了三国时期,楷书成了最流行的字体。传说是曹操手下的钟繇所创。在那个时期众多的石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楷书。

晋代,很多自认为文艺青年的士大夫们认为书法更应该有审美的价值,于是出现了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书。当时有一位书法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王羲之,他将行书写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让这种书法名声大振。

一直到今天,中国的书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各种字体都有各自的风格,同样的字可以写得龙飞凤舞、各具风味,不得不说咱们的老祖宗真的很厉害!各位铜丝也请好好练字,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审美水平、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古老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纸上的美景。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为丹青,一听就很有内涵的感觉!主要指画在绢、宣纸、锦帛上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墨、彩作画于纸或绢上。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自古就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

山水画可以反映作者的胸襟意象,一名优秀画家所画出的名山大川,一树一石、一亭一台,皆有意境。

人物画力求将人物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神形兼备。能给画家当模特是件幸运的事,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那是最好的记录自己容颜的方式。

所有的动物、植物,甚至神话中的珍禽异兽,都归于花鸟画,绘画的主题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竹、梅、菊、马、鹤等,蜻蜓、蜗牛、蜘蛛这些不入眼的小昆虫也是画家绘画的对象。看来画家除了高超的画技,还得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啊!

中国画有着特有的技法。在西洋画里注重的透视法和解剖学,国画里并不重视。山水连绵重叠,根据画家的想象任意挥洒。人物姿态夸张优美,但比例并不与真人相同。国画更重视神韵,有独特的艺术之美。

国画发展到今天,已与西洋画相互结合,中西融合,探索创新,人们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

智力的博弈。

围棋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策略性的二人棋类游戏。风靡一时的日本漫画《棋魂》就是以围棋对弈为背景创作的。

传说上古时期,在尧帝的治理下,国家繁荣兴旺。但是尧帝却有一事烦心不已,因为他儿子丹朱是个不良少年,天天游手好闲,聚众斗殴。尧帝决定得教点本事给他才行,无奈丹朱对啥都不感兴趣,尧帝煞费苦心地研究出一种石子棋游戏,在其中包含了谋略和治国的道理,希望儿子可以在游戏中学习。丹朱总算产生了一点兴趣,但是好景不长,丹朱觉得下棋费时又费脑,很快又恢复到不良少年的状态,最后被尧帝流放远方。不过尧帝发明的这个石子棋游戏流传了下来。史书中也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可以看作围棋的起源。

围棋棋盘为标准的正方形,由纵横19条线垂直相交而成。凝视棋盘,会有浑然一体之感,有人考证说,围棋是古人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天空,棋子代表星星。

围棋在中国盛行千年不衰,隋唐时期,更是走出国门,被高丽、日本的使者带回,迅速风靡起来,为今天的围棋赛制造了强大的对手。明清两代,棋艺得到迅速提高,流派纷起,各种棋谱也大量涌现。在乾隆四年,两位杰出的棋手范西屏和施襄夏在浙江平湖的“当湖十局”堪称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

围棋世界的术语有上千条之多,几乎每一步都有相关术语表达,例如:黑左上角占据小目,白小飞挂,黑二间高夹,白一间跳,黑跟跳,白小飞进角,黑三三挡住……虽然没有入门的同学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但是光看这些文字也能感受到对战的激烈!

由于围棋里的变幻莫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人们从中引申出了很多思想,例如经济学上的博弈论。在这黑白对战的游戏中,人们不断思索,只要人们存有求胜之心,这棋盘上思想的对抗就永远不会结束。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拼音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