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花钱买来“领袖”头衔?

时间:2022-07-22 12:02:43

宋江出场时,书中介绍说,他与父亲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还在郓城县兼着押司的职务,负责案卷,是个公职人员(当时称为“公人”)。他“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郓城县里,宋江有极好的声誉和人事关系。阎婆惜的事出来了,从知县、朱雷二都头到三班衙役都主动替宋江分解和摆平,打压原告。这些说明在主流社会中宋江是个吃得开的人物,然而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不等于他是良民。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时,宋江名为郓城县负责公文的吏人,这个行当既是官面,又要与“贼情公事”即所谓黑道打交道,本身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很易滑落江湖。《水浒传》故事中,宋江是最大方的,他走到哪里,银子就撒到哪里。金圣叹也随之处处批评、鄙薄这种“以银子为交游”的恶劣作风。这是从文人士大夫立场上看问题,如果站在八天没有吃饱饭的江湖人立场上绝不会这样想。

吏胥(吏人和差役)在宋朝是没有工资的,后来经过苏辙的呼吁,朝廷六部九卿的吏人有了点工资,地方州县的吏胥还是没有。他们担任的事情极繁,很多与利益有关,既然平常没有收入,又没有进身升迁的希望,只能通过做吏的机会大发横财,“以啖民为生”,要吃老百姓。宋江出手阔绰,却不像柴进是世代贵胄,有着花不完的钱,他无非就是一个小财主,有个小庄园也不会太大,其花销来源,应该是与做吏有关的。

宋江不是一生下来就脱离主流社会、立志做江湖人的。大约宋江出生以前,宋家就是一个小有产业的家族了。家庭对他这个长子,肯定会有些期盼。宋江自己也曾赋诗言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当时读书人最大的企望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宋江大约是文才比较一般,投考科举无望,才到县里做吏。

做了吏的读书人大多也就没有“登天子堂”的希望了,此时他们的唯一理想也许就是弄钱。宋江在弄钱之外还交朋友,而且把弄来的钱花在交朋友和施舍孤弱上,这是他与一般吏胥的不同之处。从《水浒传》一书中,我们看不到宋江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痕迹,他交的是江湖上的朋友。

常言“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久在江湖奔走的武松、石秀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都受过白眼冷遇。全部《水浒传》中唯有宋江违背了这条规律,他对各个层次的江湖朋友不烦、不厌倦,这是最难得的,花钱还在其次。

例如,武松在柴进的庄园里住了一年,其花销少说也得数十两银子吧,而且武松是在有了人命案之后逃到“柴大官人处躲灾避难”的,本来应该对柴进有更多的亲近感。可是由于武松脾气不好,左右人都说他的坏话,柴进对武松也简慢了,使得武松对柴进不无怨言,甚至想投奔宋江。宋江在柴进处初见武松,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看武松的落魄相,就拿出银子为他做衣服。此后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等到武松到清河县寻哥哥时,宋江一送再送,并认了武松作为兄弟。

宋江送钱,不单纯是钱,里面有一份人情在,同样仗义疏财的晁盖、柴进都不能。而且晁盖、柴进等不会与江湖人沟通交流,《水浒传》中很少见他们与投奔来的江湖人谈心,更无宋江的“终日追陪,并无厌倦”的风范。因此,独“宋大哥”、“公明哥哥”能叫响江湖,而且流传后世。

《水浒传》也说晁盖“仗义疏财”,但晁盖多是被动的,如解救刘唐是因为刘是奔他来的,在三阮身上花钱是因为要拉他们入伙。后来救宋江因为宋对梁山有恩。没有见过晁盖主动帮人。宋江帮人多出于主动,在揭阳镇上看到病大虫薛永在那里卖艺,到要钱时,打钱的托盘转了两周,众人都白着眼看他,没有一个给钱。此时宋江身为流放的配军,却给了五两银子,难怪薛永感激涕零:“这五两银子,强似别的五十两。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使小人天下传扬。”对于李逵也是这样。初见李逵,李逵正赌输了钱,宋江马上拿出十两银子帮他翻本。从此李逵对他五体投地,至死相随。宋江主动散钱,其内心有没有小九九,我们不必作诛心之论,但宋江为这些江湖人解了难,这些人自会把他的事迹广泛传播。客观上这是宋江在江湖上的一笔投资,江湖人也的确给了他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回报。后来,他上了梁山当了第二把手,受到梁山好汉的拥戴,这都是自然而然的。

(摘自《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

上一篇:惠誉下调中国评级是阴谋论吗? 下一篇:分胡萝卜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