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

时间:2022-07-21 11:57:49

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集大成的传统艺术。它将歌舞、说唱武术、杂技百戏等多种独立艺术形式融通创制。历经数千年历史的粹炼,一代又一代艺人心血的积淀,形成了海涵万状、神奇绚丽的艺术传统。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扎根于历史的沃土,持续发展演变,表演内容、剧种、唱腔不断丰富繁荣,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今天,传统戏曲在中国失去了独步天下的地位,与本土的、外来的文化品种一起进入激烈竞争的行列。中国戏曲是否将成为历史遗响?

关键词:中华戏曲 传统艺术 欣赏机制 绝唱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世界艺术在20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全世界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征候的艺术都因此而遭到日渐衰颓的命运。其中包括中国的戏曲。戏剧之所以有此命运与其自身的一些艺术特性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

自古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进人情。”可知,戏文之道在出于贵实,用之贵虚。在消费趋势日益贴近日常生活的今天,戏曲作为一种以虚写实,重在写意,用唱念做打反映对人生的理解,表述人物情感的艺术形式,已再难形成新的受众群了。当然,戏曲的衰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下作简要分析:

从形式上看,中华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式是超现实的 “程式型戏剧演出时空系统” 和“组合型戏剧演出时空系统”,它有利于展示广阔的现实生活,便于观众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在结构上与表演上一整套的程式化的固定形式。出于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观众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在链接上出现断层,脱离了古代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氛围,已再难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精神文化魅力。演员的唱念做打、转身亮相、一颦一笑,在理解戏文、知晓套路的观众眼中是魅力非凡的,但是脱离了那个历史情景的观众自然是理解不了的。不理解的事物,自然是很难喜爱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戏曲的衰落可想而知。另外,与西方歌剧用腹腔发音的方式不一样,中华戏曲的唱腔形式是用小舌发音,特别含混,不易听懂。这也是造成很多没有耐心、或是接受太多外来文化观点、传统文化审美能力缺失的观众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从内容上看,中华戏曲是以中华文化为母体的,其躯体上必然是具有母体的胎记。遍观中华戏曲的优秀剧目,其思想内涵五不是遵循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赞美忠诚义士、爱国仁人,鼓吹中和之美。所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精神之魂。但是五四以后,我们接受了太多外来的文化观念,这使得我们开始脱离传统的文化情境。传统思维、兴趣一旦发生变化和转移,一些原来约定俗称的文化范式势必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戏曲淡出人们的视线(当然,必须承认,戏曲仍然活跃一些票友的生活当中,并将作为他们个人自身的喜好继续存在下去)和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情境的渐渐消失,与其自身的内容中富含的人文观点、思想倾向得不到观众肯定是有关系的。

教化意义的消失。中国历来是以礼乐治天下的,戏曲从来就被视为是 “如稻菽布匹,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无缘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文化知识、历史观念、道德标准,乃至处世方式都是从戏台上获取的。因此,通过戏曲舞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便渗透稻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潜意识地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文化心理结构。戏曲的这一教化意义被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起来,戏曲这一文化样式的兴盛繁荣更加了政治的便利在里面。这与时样板戏成为曲艺文坛霸主有类似的原因。

以上为中华戏曲衰落的内因。其实,纵观戏曲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发现,戏曲的衰败也与其发展环境的诸多不利因素有关:

第一,即文章开头提到的艺术的日常生活化。今天,艺术的日常生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戏曲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制使它无法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而其高度的技艺性和专业化色彩也使得观众难以自如地参与表演。由于中国古典戏曲在主要的审美特质上恰恰是与以上潮流相悖逆的,因此就造成了它在消费文化时代的低迷处境。当然,要看到的是,这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工业的蓬勃发展,文化艺术大踏步迈人消费时代。中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地汇人这一队伍中。目前,艺术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消费品种。音乐流人茶楼酒肆,人人都能卡拉OK几段;电影电视异军突起,稳居文化消费创收大户首位。可以说,艺术正与生活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殖民。

中国古典戏曲自身的特性上讲,它是一种以虚拟化、程式化为审美追求与创造原则的艺术,它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生活的虚化美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程式。在戏曲舞台上是不容许把日常的生活状态原样照搬的,可以说,没有虚拟就没有中国戏曲。所以,当艺术生活化的浪潮袭来,最受冲击的就是中国古典戏曲。

第二,娱乐形式多样化。娱乐形式多样化与艺术的日常生活是共同出现在国人生活中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今的快餐文化土壤滋生出的文化娱乐样式都有这相同的性质,那就是容易、通俗。娱乐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来替换戏曲表演欣赏。而戏曲艺术这样一种讲究韵味,需要观众凝神定性去欣赏感受的艺术形式,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的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全球艺术发展的趋向和观众欣赏取向的变化,不合时宜的戏曲无可避免地要遭遇门前冷落的命运。因此我们就应当心平气和地承认和接受这种现状,但接受现状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放弃戏曲这座古老而博大的艺术宝库。现在的问题是,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千百年渊源的戏曲究竟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的价值定位,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1]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2]金言.浅议戏曲意象创造的审美超逸性.青年科学家.2009(2).

上一篇:乔惟进和声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大学生与社会人群对不同乞讨者的施舍行为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