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问题依然影响中国经济

时间:2022-07-21 09:30:50

高储蓄问题依然影响中国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7月11日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居民户存款一改前两月连续下降之势,单月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截至6月底,居民户存款余额又上升到17.2672万亿元。

专家指出,银行储蓄数字的“一波三折”,体现出居民储蓄与股市走势联系的日趋紧密,同时也说明前期储蓄下降后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高储蓄问题依然存在。

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回暖,股市火爆吸纳大量居民存款。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至6月12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数为1656.14万户,而2006年全年的新增开户数只有517.93万户。长期热衷于储蓄存款的民众,投资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同期,银行储蓄搬家大戏也在北京等大中城市上演。

不过,这一状况随着6月份中国股市的震荡走低再次发生变化:与沪深两市开户数的递减相对应,6月份居民储蓄出现回流上升现象,银行资金出笼又回笼。

此外有专家指出,银行储蓄数字的“一波三折”,还说明前期减少的储蓄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前期储蓄下降并不预示消费的回暖。

“居民存款变化与消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经济专家王小广认为,就东亚国家而言,居民消费更多的是与收入和收入预期相关联。要真正启动消费,还需要国家政策再度加力,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花钱,敢买东西。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居民储蓄已超过17万亿元。过高的储蓄一方面彰显出国民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内需及消费乏力,把储蓄率降下来,靠内需拉动经济,是政府需要应对的问题。消费这驾马车是否能跑起来,主要是看居民收入是否有增长,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否乐观。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决定了其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近期消费增长,除了股市带来的赚钱效应,还与国家提高居民收入、上调最低生活保障线、完善社会保障措施等诸多政策出台有关。

对过去造成高储蓄的原因,一些专家认为,消费信心缺乏让老百姓裹足不前。就业压力大,教育、住房、医疗成本高居不下,都加大了老百姓对日后生活的担忧,这是储蓄难降、内需不振的深层原因。居民银行储蓄数据“一波三折”,也说明当前我国拉动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亟须加力。

(摘自7月13日《中国妇女报》记者王宇张旭东李延霞)

上一篇:多种因素导致投资持续高增长 下一篇:给土地松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