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的研究

时间:2022-07-21 08:15:48

高校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的研究

摘 要: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合格的教师对双语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有重要作用。资格认证是保障双语教师资质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双语人才质量、教师素质定位、双语教学发展趋势三方面论证了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必然性;从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权威性、观念转变角度论述了资格认证的意义,提出了学校教师是资格认证的重点对象;人文素质、英语素质、业务素质是资格认证关键指标的观点。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师资格认证 指标

一、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必然性

(一)资格认证是双语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需求。

自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试行)》以来,双语教学改革在我国本科院校全面铺开。高校双语教学虽然经历了10年改革与实践,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实践阶段,高质量双语人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切实保障人才双语素质培养,是高校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学质量=(教材+环境+学生+教法)*教师,教师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与双语教学质量正相关,且倍数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因此,开展资格认证,保证教师双语教学资质,是双语人才质量稳定、提高的必然需求。

(二)资格认证是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明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单就汉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无论从语言能力和专业素质,都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但是,双语教学不是汉语教学,它不仅面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挑战,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习惯的冲突和融合。教师是否具备双语教学理念、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文字表达观点和倾听能力、丰富的教学模式与技巧等亟待权威认证。

(三)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从国际双语教学发展规律层面,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是双语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切实提高双语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北美、亚洲、欧洲许多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国家,都利用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IBTQ―Interna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fications)对双语教师资格进行认定。虽然我国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规范体系,但是尽快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资质是双语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1][2]。

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双语能力要求层面,英语应用能力正成为众多涉外职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具有涉外业务的大型公司、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英语应用能力是考察的重要项目。显然,“买方市场”对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与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师“鱼龙混杂”、教学质量不高形成尖锐的矛盾。为此,高校迫切需要研制双语教学准入标准,开展教师资格认定。

二、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

(一)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格认证一方面能指导职前双语教师培养,即准备从事双语教学的学生和预备从事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能从师德、专业素养、英语能力、授课艺术等各方面规范现有双语教师,去劣存良,推进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此外,资格认证有利于教师双语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保持职业生涯和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二)资格认证有利于树立双语教师的权威性,提高双语教学效力。

双语教学有别于汉语教学,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官方鉴定或认证机构,且有学者质疑双语教学合法性[3]。因此,从官方或高校层面开展双语教学资格认证,可鉴别教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语言能力、教学模式、课堂组织等是否达到双语教学要求,做到持证上岗,能对双语教师的权威性、合法性给予肯定。

(三)资格认证有利于转变观念,提高双语教学管理效率。

资格认证让高校领导和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双语教学,从形式上重新定位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转变教学观念,规范双语教学管理,提高效率。并且,资格认证有利于双语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投放,提高有限教研资金投放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为高校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培训提供依据,培养现代化双语教学的专家、大师,提高社会声誉。

(四)资格认证有利于缓解“教学”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日益增加的综合素质需求同高校双语教师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矛盾逐步显现。资格认证促进教师提高英语文化修养,加深对英语承载的优秀文化、文明的理解,完善英语素质,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双语精英人才,提高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教学”矛盾。

三、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对象

有效的双语教学,师资遴选是重点环节之一[4]。教师是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合格的双语教师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所以,深入研究双语教师构成特点,科学选择认证对象,才能保障双语教师资格认证顺利开展。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主要有本土专业教师、英语转岗教师、外聘教师、客座教师、外籍教师、海归教师[5],其中海归、外籍教师、外聘教师和客座教师无需资格认证。因为,前两者英语能力毋庸置疑,而专业素质招聘考核已经保证,重复认证无论是从人格尊重,还是国际惯例上,都不是上佳举措;后两类教师一般是学科或课程双语教学能力得到认可,或有一定声誉的专家或学者,教学能力也可保证。而专业教师和转岗教师长期从事单语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英语水平还是授课模式,都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自学强行上马,且基本是兼职,教学能力难以从制度上保证,所以是资格认证的重点对象。

四、双语教师资格认证指标

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双语、多元文化者、特殊教学策略等是高校双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社会形态、双语教学目的、实施阶段等的特殊性,笔者发现:双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英语的传授者,更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培养者、塑造者。因此,从人文素质、英语素质、业务素质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指标,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和国情。

(一)人文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指教师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主动投身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心理素质。英国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方塔纳(D.Fontana)认为情感成熟、稳定是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不气馁、不苦闷、不灰心丧气;在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故步自封。

3.个人魅力。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教师要有健康、阳光的仪表、仪容,着装得体;宽严适宜、民主、合作、平等对待的性格;有丰富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严谨、幽默、机智、诙谐、夸张、娱乐等,灵活应用,恰如其分;态度亲和,关心学生疾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其自信心、自尊心,能理解学生好奇心、进取心和成就成就感的宽容气度;真心热爱教育事业。

(二)英语素质。

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是“给予一滴水,要有一片海”。衡量教师英语水平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虽然大部分双语教师在学生阶段基本通过了CET6级和学位英语考试(转岗教师除外),具备了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文献阅读与学习的能力,但就是否具有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问题,绝大部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资格认证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考核教师英语素质。

1.听。不仅要能听懂纯正发音的英语,还要能听懂学生不同口音、不同句式,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表达。

2.读与说。发音纯正、准确,能根据问题或情景组织地道的句式流利表达能力,有合理分解长句为短句的能力。

3.写。要博闻强识,能正确、流利地书写,文笔清晰、工整、赏心悦目。

4.译。要有丰富的词汇积累,熟悉英语语法与修辞,能准确、地道、规范地表达知识含义。

5.英语文化修养。要有较高的英语文化修养,熟悉英语国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6.思维与思考习惯。能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切换汉英,且保持语言的独立性,保证英语的原汁原味和汉语语义。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主要指教师有明确教学目标,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技巧和用英语诠释、教授专业知识的能力。

1.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能否根据教学目标计划、组织、开展教学计划制订、教材选择、大纲制定、教案编写、教学方法选择等让双语教学讲实效,而不讲形式。

2.熟练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动画、色彩变化、链接等直观、形象、变化多端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增强教学趣味性、生动性、灵活性。

3.课堂组织模式。能否将指导者与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合,构建多样化交流、对话平台,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技巧。

4.用英语进行学科或课程教学的能力。用英语流畅描述、介绍、讲解学科背景全貌;用英语准确、规范诠释专业知识概念、定义;用中文或英文总结、归纳、梳理英文教材知识重点、难点;用英语指导学生实验实践和学习实践手册。

五、资格认证措施

教师和课程是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双语教学资格认证要将教师和课程有机结合。一方面,课程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载体,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课堂组织等要求不同;相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所有课程。另一方面,能从事某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代表能对该学科相关课程或其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因此,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模式应以课程为基础,实行一课一认证模式,即教师在开课前对该门课程双语教学能力进行认证并颁发课程双语教学资格证书,确保教师在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资质和权威性。

当然,由于高校双语师资数量、质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复杂性等问题,资格认证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提高教师和课程的认证数量。如:教师可对某学科多门相近课程进行资格认证,甚至可跨学科课程认证;允许不同教师对相同课程进行资格认证;允许外校教师对校内课程进行资格认证等。

资格认证还应对资格时效进行规定。不可否认,学习、使用频率会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英语熟练程度,课程教学连续性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内容的掌控力。因此,资格时效要根据课程发展、教师学年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具体落实,一般3-4年为宜。如果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英语国家进修、学外),教师缺少1年以上的双语课程教学,应主动对该课程进行重新认证,否则自动取消资格。

应当承认教师问题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对规范双语教学实施,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预期来看,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赖国家、高校、教师统一认识,积极研究,逐步制定、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兆平,张胜,何虎.我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94.

[2]宁晓洁.双语教学中的师资队伍现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46.

[3]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_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27.

[4]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1.

[5]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

[6]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65-266.

上一篇:显隐性知识探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高校广告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