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

时间:2022-07-21 08:02:57

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

陈寅恪

(1890年—1969年)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陈寅恪的教师生涯称得上辉煌——三十余年间,他一直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等一流学府,现当代不少学术大家都是陈门弟子。可不少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抗战后重返清华园的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此后他一直是以一个盲人身份坚守讲台、传道授业的。

陈寅恪自幼高度近视,加之用眼过度,在1937年日军攻进北平之际右眼视网膜剥离,为了早日离开沦陷区,他毅然放弃手术治疗,等于宣告了右眼的失明。抗战中,他用仅有的左眼工作,加之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左眼也失明。胡适在日记中用沉重的笔调写道:“寅恪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回到清华园。校长梅贻琦劝他修养一两年,只做个人研究,就不要开课了。陈寅恪说:“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说这话时,他脸上虽是笑着,但神情却严肃而坚决。校方后来不再坚持,但劝陈先生在家里上课,陈先生答应了。

一个盲人给大学生上课,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实际上,除了有一位助手协助外,陈寅恪几乎全凭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完成备课、讲课的过程。

陈寅恪备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听读”,因为备课需要多种史籍文献,所以首先由助手一字一句地读,陈先生听着、思考着,并提出一些问题,由助手记录。陈寅恪记忆力惊人,听读的很多文献都能背诵。助手王永兴回忆:“有一次,我读《资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便更仔细一字一句地慢读,果然发现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每次备课,都要这样在听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类似讲课提纲的草稿,再经过不断修改,最后由夫人抄写成讲义。如此,每一次备课都要用去很长时间。

上课的教室就在陈家书房对面的大屋子里,上课前,助手先在黑板上写满讲课所需的史料。陈寅恪坐在藤椅上讲课。讲授过程中,如需要添加史料,就由助手写在黑板上。每上完一次课,陈寅恪都会感到极为劳累,需靠坐在沙发上休息。

陈寅恪早年就有上课时“四不讲”的规矩:书上有的不讲,古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陈先生每堂课都要讲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目盲之后的教学也未曾有过丝毫松懈,即使只有一个学生选修他的课程,他的备课、讲课也一如既往,一丝不苟。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非常自我陶醉,讲到酣处,通常紧闭双眼。但他目盲之后,再也没有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目光如炬。■

上一篇:餐厅六载传递真情 下一篇:规范管理 梯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