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趣事

时间:2022-04-20 12:43:47

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寄予最高希望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并非板着做人做事,他有豪情,也有趣事。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史学得到最大发展的阶段,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璀璨的一批优秀史学家。群星之中,陈寅恪先生(1890~1969)堪称最耀眼的一颗。在今人所开列的“国学大师”名单中,陈寅恪先生是当之无愧名实相符的一位。作为学问家,陈先生在世时虽然名高望重,但他的名字也只在学界如雷贯耳,居常百姓鲜有知之者。奇怪的是,到了20世纪末,到了文化被扭曲变态的时代,陈先生的名字反而不胫而走,被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视作明星,这也许称得上是文化史上小小的奇迹。

陈先生国学造诣深邃,他的成就得益于先天绝伦的天资与后天广泛的游学、通古今中西的治学方法。对于旧学经典十三经,先生大都可以背诵,而且每字务求正确。上承乾嘉学者“实事求事”、“读书必先识字”的考据传统以及宋人长编考异传统。

陈先生在今人的评价中,更引人注目的,还不在于其学术内容,而在他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伟大的人格。

“恪”字究竟读什么音?

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究竟应该读什么音?这个小小的问题,一向以来却屡有争议。一般说来,电视上道貌岸然的学者们,一概读成“却”,而另一些只读书、不幸没有成为“耳食者”的人们,则依常识读作“客”。读“客”派的人们,往往受到读“却”派的讥笑,以至于“客”、“却”两种读音就足以成为判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试金石。这也是一桩怪事。

其实无论读“客”还是读“却”都是一回事,分不出高低上下。客家音中,“恪”字也不读作普通话的“却”音,而是介于“却”与“客”之间的音,声母更近于“k”。与其用“却”音来作拟音,还不如用“客”音来拟声。另有证据,说陈先生曾经在用外文撰写的文章署名时,以“ke”音来表现名字中的“恪”字,说明“恪”字读“客”的合理性。但无论如何,现在把这个字读作“却”已经成为一种约定――虽然这种约定未必合理。

陈寅恪先生有没有别字?

旧时人们往往在名字之外,另加一个别名,称作“字”,还有些人会别取一个别号。比如陈寅恪先生的父亲名“三立”,字“伯严”,号“散原”。陈寅恪先生有别字与别号吗?

先生在世时曾回答过这个问题。据称先生诞生时,有老人名熊鹤村者来,先生的祖父陈宝箴于是用“鹤寿”作为先生的别字,但“此字未曾使用”。大诗人吕贞白先生曾说陈先生的别字为“规庵”,但陈先生从未使用过任何别字,生平仅以名行。另外先生也没有别号,晚年虽然自号书斋为“金明馆”、“寒柳堂”,但也从未以斋名自号。因为没有别字与别号,所以学者间往往以郡望代讳,称为“义宁先生”。

陈寅恪的求学经历

先生六岁时,师从湘潭周大烈塾师(字印昆)开蒙。十三岁随长兄衡恪东渡日本,回国后又随五兄隆恪赴日求学,旋又因病回国,在十八岁那年进入复旦公学。二十岁时,从复旦公学毕业的陈先生去德国柏林大学读书。两年后再入瑞士苏黎士大学。民国元年(1912)因费用中断而回国,次年又赴读巴黎大学,一年后回国。i917年,赴美,人哈佛大学。1921年由美国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1925年回国。要言之,先生在二十余年中,游学于日、德、法、美诸国,但先生只求学问不求功名,从未获得硕士、博士一类学位。

陈寅恪一生曾任教哪些学校?

自1925年回国,初执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国学院停办以后,陈先生先后任教席于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此后又历任西南联大、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共计曾执教于六所大学。此外兼任中研院史语所第一组组长。

陈氏家族自同光年间崛起,此后多年客居湖南,成为现代史有影响的家族。门当户对,是古今中外联姻的前提,因而陈氏家族与另外几个现代巨族也有姻亲相联,其中一些文化名家赫然在列,于此也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网络之一斑。

上一篇:陈氏 在布衣与天子之间 下一篇:最轻盈的宝石 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