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时间:2022-07-21 07:52:23

试论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摘要: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反映和体现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本文以所在高校管理制度的沿革情况为分析角度,试论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关键词:制度沿革;制度文化;内涵;特征

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高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为外在表现形式,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体现于制度本身,且通过制度的实施影响着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各个管理领域。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逐渐被认可与传承下来。因此,笔者以所在高校的管理制度沿革情况为例,用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制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而奠定基础。高校在其办学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了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各类具体制度规范等。高校管理制度的内容及其在沿革与调整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逐步构成了高校的制度文化。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高校制度文化主要以高校的管理制度为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满足发展需要。笔者认为,高校的管理制度不仅仅局限于各类具体的管理制度,还应包括高校的组织架构。

1.高校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维持高校正常运作的基本框架,直接反映高校管理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是各类制度规范制订与执行的运作机构,按照机构职能划分,一般分为党政、教学、科研及医疗等机构。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学校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建立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适应时代及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架构。这是我国高校组织架构沿革的共性。

2.高校各类制度规范。高校各类制度规范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借以规范、激励或约束全体师生行为,确定议事办事方法,规定各项工作程序的各种制度、办法、规定、章程等的总称。高校制度规范的制订、执行与监督依附于各类组织机构上,是通过各类组织机构的运行来实现制度规范中所明确的行为准则。在高校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制度规范所涉及的层面与领域有所侧重,其内容与形式均有所差异。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建校初期,学校的制度规范主要以政治思想教育及教学管理为主导,其条文内容相对单一,随着学校的发展,制度规范的演变,由浅入深,由窄到广,由粗至精,体现了历代大学管理者在办校治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管理理念,同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文化趋向。

二、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随着管理制度的沿革与演变,高校制度文化逐步形成了与客观环境紧密相关、并为历代大学人所认可与接受的内在特征,包括了历史时代性、规范与执行性、多层次性和隐蔽性。制度文化的特征是由制度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所决定,是进一步探索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历史时代性。高校管理制度虽是学校内部的行为模式与准则,却与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管理制度的变迁与调整,首先是顺应外部环境的需求,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扩展与延伸。学校不少的制度规范必须按照国家高等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执行及落实。而社会对高等教育、大学学者、大学生等方面的需求变化同样影响着高校内部组织和制度的调整。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制度文化有着鲜明的历史时代特征。如我校1961年的《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暂行办法》,1973年的《教职员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暂行规定》,90年代中期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等都与当时的外部环境相关。高校制度文化的历史时代特征体现在管理制度的演变之中,而管理制度的演变也反映了制度文化首先是顺应时代变迁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2.规范与执行性。教育界普遍认为,大学文化通常包括了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和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备、设施等构成的环境文化三个层面。与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不同的是,制度文化是以管理制度为载体,其内涵体现在管理制度的设立、制订与执行当中,而管理制度本身以组织机构、制度条文来实现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对日常事务、教学科研、师生言行等方面的规范管理,让学校合法、有序、科学地正常运作与不断发展。而制度文化的规范性还须通过高校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假如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执行,那么它已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规范与执行,才能真正体现制度文化的意义。笔者认为制度文化的规范与执行性是有别与另外两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3.多层次性。在高校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机构的设立与撤销,还是制度规范的制订与修订,都有其演变的规律可循,而制度文化的多层次性则体现在其中。建校初期,学校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在不同的阶段,纵向以筹委会、党委等为学校的主导架构,下设一到两级行政机构;横向以行政为主,尚未有正式的教学机构,仅有专业设置。制度规范也相应制订,多以学校层面为主。进入80年代后,学校管理架构逐步完善,分工更加细化,经上级批准,先后成立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学院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多个党政职能部门,在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成立4个教学机构,形成了一个行政、教学、科研管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架构体系。可见,高校制度文化呈现多层次特征,并在高校的管理领域中时刻发挥着其影响与作用。

4.隐蔽性。谈到大学文化建设,学者们多数从大学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而高校管理者在文化建设中同样注重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可以通过改造校园环境而得以实现。学校只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对建筑物、校道、公共绿地、图书馆等构成校园环境的景物进行人文设计与改造,即能在短时间内向师生展现校园人文风格,从而实现环境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功能。精神文化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训、校徽、校歌、校旗、大学精神等能够标识学校特征的图标、文字、物品均能够直观地向外界展示学校的面貌、文化与特色。唯有制度文化介于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隐藏于学校内部管理当中,通过长期的制度变迁与调整才能够显现其内涵与影响,不易被关注与重视,具有隐蔽性特征。

综上所述,高校制度文化随着学校发展而传承下来影响至今,它存在于管理制度又作用于管理制度,并与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历史时代性、规范与执行性、多层次性与隐蔽性,是大学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应当进一步了解与熟悉制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才能更好地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以促进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同步发展,从而使高校的文化建设更加完善与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延保.沟通:大学管理中的文化视角[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铭钟,张振中.和谐理念视阈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理论导刊,2008,(4):52-55.

[3]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124-126.

作者简介:郑奇茹,女,1980年4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档案学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综合档案室,馆员。广东广州大学城广州中医药大学综合档案室,馆员。

上一篇:高校体育课“选项课型”向“课内俱乐部型”过... 下一篇:传播媒介的升级与传统戏曲形态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