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理论课程教育方法研究

时间:2022-07-21 07:37:06

化学理论课程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魏芳弟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医药卫生事业中,药品鉴定、新药研制、体内药物分析、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等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因此,分析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临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分析化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讲究方法和技巧,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影响教学质量。作者就如何提高分析化学理论课进行了探讨。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做好这一重要环节,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精选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讲课的可听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选择了孙毓庆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书中突出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反映分析学科的新进展,书中例题与应用紧扣药物的分析,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1]。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五个方面。我是一名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非师范类教师,化学、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而对教育学的了解甚少。为了尽快地适应、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我认真上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每一课,广泛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专著,使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了解、热爱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由于面临的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我还学习了有关临床元素分析、临床化验和药学领域的知识,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为了使自己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我经常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和因材施教能力。总之,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三、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也是备学生,更是备方法。对教材的准备一般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对重点、难点内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备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最适合于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备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选择或设计一种最适宜于特定教学内容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2]。

2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其实,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一种潜在的不自觉的“对抗”心态,即对于教师一再强调的重要内容持一种漠然笑之的态度,也许他们认为一切不过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已。所以,我更愿意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达到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分析化学涉及的分析方法很多,包括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应用范围,但内容太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于是,在讲授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之前,我会问学生某一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激发、引导他们的思维,一般来说学生都会从已经知道的方法中选择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之后,我一一分析他们提出的方法的不可行性,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方法,使得教与学成为互动的过程。同时,针对分析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在编写教案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排,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学习,以掌握知识的关联性与综合应用。例如,对于临床药学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四谱”(紫外-可见、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的知识,并能应用“四谱”进行药物的定性鉴别。但“四谱”记忆的内容太多、很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讲解“四谱”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集中几节课,通过例题、练习的方式,将“四谱”的应用方法、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为了实现教学的现代化,我在教学中还适当的应用了英文和多媒体教学[3]。

3课后调查总结

许多大学生教师不重视课后调查总结,与学生缺少交流与沟通。为改变这一不良状态,教师应当主动敞开心扉,主动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展示自己,主动地了解教学情况。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使教学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是双向的,通过交流,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交流并不一定完全是口头的,批改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等,也是一种交流。总之,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一举一动发现教学的问题,随时调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化学课程教育现况及问题 下一篇:化学理论教学的实施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