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国家法规与企业实践的桥梁

时间:2022-07-21 07:27:43

架起国家法规与企业实践的桥梁

为更好地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档案管理,国家档案局制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就《规范》的出台背景、时代特点,以及企业如何应用等问题,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副司长王岚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逐一做出翔实的解释,以飨读者。

《中国档案》:国家档案局新颁布的《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王岚: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取消后,各地及中央企业开展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缺少适用依据,而现有《企业档案管理规定》高度概括的原则性要求也过于简要,无法指导企业档案具体业务,使企业特别是新建企业缺少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指南;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多年,也制定了不少标准,但由于缺少系统性管理规范,目标管理停止后,这些标准难以单独发挥作用,只能是停留在关注诸如案卷如何组织的具体业务环节;再有,近年来出现的新理念、新观念、新技术和新要求如何融入企业档案管理?很多企业正在开展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由于缺乏规范性指导文件而需要明确方向。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手段连接国家档案法规与企业档案工作实践,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档案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总结企业档案工作经验,适应新时期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档案局组织有关省市档案部门起草制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应当说该《规范》的制定实施,是市场经济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业务指导需要和管理创新的必然,它将促使企业档案工作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方法,转向规范性要求与良好实践榜样的引导;从单一载体与内容的传统档案管理,转向优化传统管理基础上的创新管理;从按专业统一管理过渡到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资产为纽带的系统管理。对企业档案工作指导来说,也是由行政规章为中心向以标准为中心、促进企业依照标准自律的转变,符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创新的体现。《规范》的贯彻实施,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档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有哪些主要特点?

王岚:《企业档案工作规范》首次将企业档案工作整体纳入体系建设,形成框架性系统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管理创新。《规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企业建立和开展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结束了企业档案工作只有单项业务技术标准、没有系统管理标准的历史。《规范》的制定,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现行文件、标准汇集,而是在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框架下,充分考虑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法规要求和国际标准的理念,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在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

二是观念创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01年,国际标准IS015489.1《档案管理通则》中首先正式提出档案的资产属性概念。2004年底,两办《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将“信息”界定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档案作为企业核心信息资源,其资产的属性逐步开始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规范》首次将企业档案界定为“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对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由于企业档案涉及企业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作为系统管理的重要条件,“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这两项管理原则在《规范》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和要求。这些创新适应并反映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也符合国家法规的要求和“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法规遵从’的理念。

三是经验基础。《规范》从档案工作的原则、体制、制度、业务、信息化及设备设施等方面,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是企业档案工作行为的准则和档案业务建设的依据。《规范》明确提出的要求,都是基于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多年的经验,并且包括目前企业正在应用的标准,是对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规范》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经验基础,是良好实践的总结,是企业开展档案工作参照和依据的规范管理范本。

四是信息化方向。《规范》中设专门一章,与档案业务并列和对应,说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对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方向性要求。该章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提出了目标和原则,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存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电子档案安全保管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各类企业信息化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规范》又不拘泥于某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为下一步专门制定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

《中国档案》:企业和企业档案部门如何运用《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来加强企业档案工作?

王岚:《规范》贯彻实施的对象是企业,企业才是《规范》的主体。《规范》的条款要求既来自企业多年实践,也是规范、指导企业开展档案管理的重要指南。但在我国多年企业档案工作实践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宣传、培训、甚至发文件的对象往往是企业档案部门及人员,好像领导根本不用管这么具体。在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人员应该更加主动宣传和推动《规范》贯彻实施。

企业档案人员在得到《规范》的信息或版本后,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应主动向企业分管领导汇报该《规范》的内容与要求,特别是领导责任和全员参与方面的要求,以及实施《规范》与企业各项国际标准贯标认证的关系和企业的收益,使企业能不断提升档案意识,让《规范》在企业的实施真正做到白上而下、全员参与。如,档案部门可将《规范》所涉及的对领导和全员责任的内容和要求,做出解释说明上报给领导,争取企业领导支持。有的中央企业就已经在管理层和业务层的培训中增加了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法规规范要求的内容;有的企业档案部门主动与企业信息化部门沟通,讲解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对提升企业的档案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为实施《规范》和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特别是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列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之中,使企业档案信息化真正做到与企业信息化同步发展。

所以,当前企业贯彻《规范》的关键,正是体现在《规范》的创新点上:即建立在档案资产观、信息观之上的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企业只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做到位,具体档案业务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中国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和宣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指导企业开展档案工作?

王岚:《规范》颁布后,国家档案局已经对各地和中央企业档案部门进行宣贯培训。下一步各地和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学习、培训。对象可以是档案人员,也可以是分管领导,甚至是企业管理人员和

业务人员。或者与有关企业主管、联系部门(如国资委、工商联)对企业分管负责人培训,或在企业领导的培训中加入有关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讲座,宣传企业贯彻《规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规范》宣贯中应注意几点:

一是注重宣传和提升企业档案意识。宣贯《规范》的关键是,首先应在自身和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提升对企业档案工作的认识上下功夫。

第一,建立档案属于企业核心信息资产观念。企业各类信息都有可能是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企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只有档案才可以说是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组成。

第二,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控制的根本。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认识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要求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没有有效的档案管理支撑将难以实现。

第三,有效的档案管理是企业法规遵从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和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需要证明自身依法经营。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国际上对公司、企业的业务、财务数据设定了严格的存储保存期限。今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三大文件。这些文件中都有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档案的形成与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企业行为的关键,档案管理日益重要。

第四,有效档案管理为企业服务创经济效益。企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增值、追求效益。企业档案不仅本身具有信息资源、知识资产的价值,而且对企业有形资产的运营、维护、管理和保值、增值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因此,有效的企业档案管理是为企业服务、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活动和工作。

二是充分认识《规范》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标准化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标准在企业档案规范管理、提升和评估档案管理水平、满足企业各项活动对档案信息需求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与过去的标准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全面运用管理八项原则和国际档案管理新理念而设计的框架性管理标准。《规范》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仅是要规范档案工作的单一环节,单项业务,而是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系统的要求;不仅档案部门要贯彻,而且企业凡是涉及档案,甚至涉及档案前身――文件形成的环节也要遵循。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虽然是推荐性标准,但它是我国企业档案工作几十年经验的总结,是汲取国际标准共识的良好管理实践(good managerial practice)的范本,是国家有关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要求的集中体现,符合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企业实施《规范》有利于市场竞争地位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因此,企业贯彻实施《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是企业依法管理档案、达到法规遵从的捷径,是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证明的有效办法,是企业提升各项管理成效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三是关于原有的目标管理。有些地区和中央企业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档案管理水平认定、合格评定活动,其认定标准或办法可以参照《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进行修订。在修订前,企业自愿进行认定的,可以按原标准或办法进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做出有关对《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评估(考核、认定或合格评定)的办法后,各地区、各中央企业应按照相关行政管理要求开展标准的评估工作。

四是关于《规范》实施中的变通。由于我国企业数量大、类型多、规模不一,在《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实施中应了解和掌握标准应用的变通。标准如果实施,原则上应全面贯彻执行每一个条款。但在实践中,对于通用性管理标准,因其适用范围广泛,而社会组织在类型、规模、行业等方面却具有极大差异性,因此必然需要有针对特殊情况的变通,要注意切合实际加以把握。如《规范》的资料性附录就是示范,企业应根据自身文件性形成范围和内容,制定具体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五是关于《规范》实施后的认定。当前主要是对《规范》宣传贯彻,企业在实施中可以对照标准自检。在企业实施标准一段时间后,采用何种方式来检验标准的实施效果,并制定相应的程序来开展对企业贯彻《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水平进行评审或认定,将由国家档案局制定的行政管理文件来统一开展。

总之,要把《规范》的宣传贯彻,与对企业档案的价值与作用认识的提升结合起来,与企业依法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结合起来,与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融入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

上一篇:论馆藏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方式和途径 下一篇:合同管理强化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