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研究

时间:2022-07-21 07:19:03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研究

野外生存训练是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野外生存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变化的感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研究背景

1.1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了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工作、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往往在感觉到疲备不堪和力不从心之后,便开始渴望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远离喧闹,回归自然,多数人会采取旅游或野外生存等运动方式来释放压力。

1.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注重学生的达标,进行着以达标为重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而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展。

1.3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因扩招使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更加突出的情况,体育课排课困难困扰着许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的开展,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传统意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在国外发达国家野外生存活动和课程开发得较早,并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予以强调。野外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个人生存和社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野外充满活力,对保护和关注环境提供了机会。国外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野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自身能力,这种能力使其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如:日本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积极采用诸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等与大自然紧密相联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并且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来开展;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开设了野外生存课,该国维多利亚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创新、冒险和挑战,激励、培养学生在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其它一些国家也提出了野外户外课程的要求和规定,给学生展示自己和创造性的价值体现提供了机会。

目前国内开展和涉足野外生活的旅行社和俱乐部有上百家,但其组织活动大多是以赢利为目的,方式也以休闲娱乐为主。部分高校已开始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已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参加了2002年7月由教育部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东北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地开展了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道:野外生存训练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逐渐城市化,青年学生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安逸舒适,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差,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潜力。

3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创新

3.1在体育课中,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例如:登山、滑雪、负重定向越野、郊游、漂流、攀岩、信任背摔、搭绳过界、判定方向、复杂地形行进、觅食、识别野生植物及中草药、寻找水源、野外露营、野外自救等各项内容。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实施教育。

3.2有意识地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例如:要求大家分工合作,修建营地、架设帐篷、寻找干柴、埋锅造饭、点燃篝火、安全保卫、清扫营地垃圾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直接的体验中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学生重视资源的意识和保护资源的习惯。

3.3在体能训练中,无论是负重徒步越野,或者是负重登山等项目的练习,要求所有参训的学生不许掉队、不许弃包、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通过体能训练使学生体验人生的艰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创造成就感、自豪感及增强必胜的信念等。

4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意义

学生在野外生存训练中除了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之外还学会了什么呢?

4.1生存生活能力。野外是一个相对较原始的环境,要在野外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一定的生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野外与现实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除了带上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如何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是能否良好生存生活下来的关键,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训练和实战中所需要学会的。学校体育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通过野外生存,掌握了生活能力的必备常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4.2应变和适应能力。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要处理好这些意外情况,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镇定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和坚强的意志),还需要灵活善变的思维能力。在学校体育中,一切都是根据教师的教案事先安排好来进行的,很少会发生意外。而在野外,每遇到一次意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都会经历一些锻炼和考验,有利于应变能力的提高。

4.3团队精神。自然是伟大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想要征服自然,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只有大家团结起来,运用众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征服自然。野外生存训练,使学生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不可缺少,而这些在学校体育中是无法做到的。

4.4环保意识。自然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同样属于自然。拥有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人类更加协调平衡地发展。在学校中,环保是一个与学习无法挂钩的话题,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野外,学生们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于是,从强烈的责任感转化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习惯,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对于不同属性的垃圾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将环境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成为野外生存训练的一大收获。

上一篇:让“规则教育”在中学体育课中闪光 下一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