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7-21 06:32:26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本文对化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剖析,着力探讨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途径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强调主体参与,以参与求体验,以参与促自主,以参与促合作,实现课堂上的全员全程参与;构建生态课堂,实现自主与合作、预设与生成、教和学的有机统一,着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主体;实践

如何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化学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活动效率,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呢?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怎么做?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该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兴趣、态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智力为总目标,具体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以及发展智力的教与学互动活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全面、具体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效果。长期以来一些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看成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知识的接受者,没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学生,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在教学中事无巨细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生成问题得不到有效促进、适时发现和针对解决,学生个性需求得不到尊重和适度满足,课堂缺少生态性,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长期以来,受“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完成教学中的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目的。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是按教材逻辑讲清知识。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反映在教学上,讲课尽力讲全、讲透、不留余地,课外布置大量作业,不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讲授”成为为教师的特权, “提问”成为双边活动的唯一方式;教学设计重预设轻生成、重布置轻达成、教师参与多,学生参与少,课堂生成少;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无不以教师的“教”为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的主体,只问教师“讲”了多少,不问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其结果把学生“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激发。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提倡用学生的眼睛来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学生的方式去研究。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从角色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课堂上教师的角色都是“传授者”。“传授”意味着教师是“权威”,是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什么程度,学得如何的“主宰”,“传授”还意味着学生的“接受”与“服从”,这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化学教学的典型特征。新课程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从“权威”“主宰”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合适的位置就是“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意味着从教决定学向教服从于学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是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这是化学教师角色重心的转变,而不是对“传授者”的否定。

2.2从方案上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在大多数的化学课堂上经常还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可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显得冷冷清清,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也常有学生说化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抱怨。其原因,在于这些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的,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更多地考虑如何把课讲得精彩完美,而较少顾及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并不清楚教师讲什么,怎么讲,盲目地死记硬背,课堂上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这就直接影响到听课效果,影响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堂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而这样的化学课堂,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更是司空见惯了。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就更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改变自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体现主体性,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2.3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激发学生观察、质疑、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动手、去思考、去探索,做到手、眼、耳、脑并用,这是强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兴趣的激发,对于促进教学相长,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4培养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实验的成功体验。完成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教学计划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兴趣,仅靠这些教材上的实验显然是不够的。在上化学第一课时,除了书上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准备“紫色石蕊滴入盐酸溶液中”、“紫色石蕊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让学生真正通过颜色的变化体验成功的实验。平时,开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开设多彩的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所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情绪高昂、兴奋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实践:一是整个教学系统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他要素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教师的“教”应让位于学生的“学”,给力于学生的“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进取,自觉自愿地动手动脑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只能是机械的、僵化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才是“活”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我们的教学愈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愈具有生命力。

上一篇:看图学文中怎样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理解能力 下一篇:关于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