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潜泵电机头同轴度超差控制工艺研究

时间:2022-07-21 03:36:24

电潜泵电机头同轴度超差控制工艺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机械加工零件同轴度超差的影响因素,对电潜泵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进行原因分析,找到解决措施,工艺得到改进,使电潜泵上电机头同轴度控制在图样要求的范围内。

关键词:同轴度;超差;原因分析;工艺改进

1.前言

116上电机头(图1)在潜油电机中上连保护器,下连潜油电机,是潜油电机中的重要配件,结构复杂,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的要求都非常高,加工困难。但在加工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惯性质量问题,尤其是两端铜套对φ73内孔的同轴度要求是φ0.025。在以前的生产加工中,达不到该要求,只能放宽要求到φ0.05。在潜油电机工作时,电机轴在上电机头内部两端铜套内转动,若两端铜套对φ73内孔的同轴度超差太多,电机轴和上电机头铜套之间就会长期受到较大的磨擦力而磨损,出现“偏磨”现象,增大阻力,影响潜油电机的质量。因此,急需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并及时解决。

2.同轴度超差的影响因素

在机械加工中,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及表面间相对位置的形成,取决于刀具和工件在切削过程中的相互位置关系,因此,同轴度超差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的因素有机床误差和工艺因素。

2.1.机床误差

合格的机床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由于不可避免的磨损和其它原因,原有的精度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而产生加工误差。影响机床精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导轨误差和主轴误差。

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中确定主要部件相对位置的基准,也是运动的基准,它的各项误差直接影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主轴误差,机床主轴是刀具的位置基准和运动基准,它的误差直接影响到工件的加工精度。

2.2.工艺因素

零件的机械加工,通过直接改变形状、尺寸、相对位置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就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在拟定机械加工工艺时,需确定工件装夹、加工顺序等因素。

工件装夹,工件装夹是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工件加工基准选择不合理,定位不准确,或夹紧过程中产生变形,工件的位置度就会产生误差。

加工顺序,应遵循先加工基准表面,后加工功能表面。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加工顺序不合理,会导致后序对前序的加工精度产生重大影响。

3. 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原因

3.1. 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的加工工序

对有同轴度要求的部位加工,或在加工时选取定位基准不正确的工序,才影响同轴度加工质量。在116上电机头的加工工艺过程中,下料、粗车、热处理、半精车是粗加工,各表面未到成品尺寸,都有加工余量,不会影响同轴度;粗铣、精铣、钳、焊套筒、车套筒工序,未加工有同轴度要求的部位。因此,这些工序的加工对同轴度无影响。

精车1、精车2、精车铜套工序,是直接加工了有同轴度要求的部位,作为定位基准的工序,镗铰引线孔工序虽无同轴度要求,但该序加工却对同轴度有影响,所以,分析这几序加工过程对同轴度超差的影响。

3.2. 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原因分析

3.2.1.机床误差

对于机床误差,通过对机床精度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是产生同轴度误差的因素。经对影响116上电机头同轴度所涉加工工序使用机床的精度检测,各项精度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因此,可排除该因素。

3.2.2.工艺因素

3.2.2.1.基准选择的影响

精车1和精车2工序是在数控车床上对116上电机头的内外表面进行精加工,经这两序加工后,各部尺寸至成品。

精车铜套工序也是在数控车床上加工,经该序加工后,铜套至成品尺寸。

从两者的工序可知,在精车2序,所使用的定位基准是由精车1加工所成的各表面,在精车铜套工序,则再次使用了精车1、2序所形成的φ116外表面和端面,即铜套的加工是以精车1、工序形成表面为基准。为保证两端各表面的同轴度,是通过在A处找正来实现的,但在实际找正的过程中,必定存在误差,存在的误差会多次放大,使实际加工后的工件同轴度超差。

按“基准统一”原则,应选择多个表面加工时都能使用的定位基准作为精基准,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关系,避免基准变换所产生的误差。

定位基准选择不合理,是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的一个因素。

3.2.2.2.加工顺序的影响

镗铰引线孔工序是在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而成,该工序是对引线孔各部尺寸,过电缆的开口槽部位精加工,其工序简图如图2所示(部分尺寸)

检验成品116上电机头的同轴度发现,在靠近开口槽部位会明显超差。对φ73内孔测量,发现该处存在不圆现象。经分析,由于该处加工后壁较薄,刀具的切削产生了径向变形,导致已经是成品尺寸的φ73孔的变形,使得在检验同轴度时产生误差,这虽不是引起同轴度超差的根本原因,但在测量时却会对同轴度产生误判。

加工顺序不合理,使φ73内孔产生变形,也是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的一个因素。

4.116上电机头加工工艺的改进

4.1.正确选择定位基准和合理安排加工顺序

为避免定位基准误差的产生和φ73孔变形,对加工工艺过程做了部分调整。在精车

1和精车2工序中,作以下调整:外径尺寸φ116留加工余量0.15~0.25,内孔φ73留余量0.20~0.30,4.19-18UNS-3A外螺纹留余量0.20~0.30。

在镗铰引线孔工序后增加精车3工序。

在该工序中,对φ116外径一次装夹加工完成,避免了两次装夹造成的两表面不同轴现象;对φ73孔精加工,消除了镗铰引线孔时产生的变形。

在车套筒之后、发黑工序前增加精车4工序,精车4.19-18UNS-3A外螺纹、外环槽和端面,同时保证端面和φ116外表面的垂直度,为精车铜套工序准备正确的定位基准。

4.2.正确装夹工件

正确装夹工件,要对软爪正确车削。可在加工116上电机头时,对软爪进行一次车削:夹持部分的直径要合适,一般可比夹持工件的外径大0.2mm左右;根部清根。

5.验证

以上上分析和工艺改进是否可行,即能否使加工的116上电机头同轴度合格,需验证。

先小批量投产10件116上电机头加工,以验证工艺措施是否正确。加工完成后,对同轴度检测,发现同轴度在0.010~0.020之间,初步表明分析正确,措施得当,可以进行批量试生产。

在批量试生产过程中,对工序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在跟踪监测时,每次取样4件,共取25组、100件116上电机头检验同轴度。对记录数据采用 -R控制图分析改进工艺后加工的116上电机头同轴度是否可控,工序能力能否达到要求。

经过计算,说明改进加工工艺过程后,116上电机头同轴度加工过程能力充足,能够保证同轴度达到图样技术要求,可控制在φ0.025内。

6.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116上电机头同轴度超差的现象,在消除机床误差影响的情况下,主要与工艺因素有关。在对加工工艺合理改进后,是能够保证116上电机头加工所要求的同轴度。目前,我厂生产的116上电机头未再批量性出现同轴度超差现象。

参考文献:

[1]甘永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05.

[2]宾鸿赞,曾庆福.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11.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71— ),1992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机械系机制专业,从事技术设计工作,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2)委员。现工作于潍坊东航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探究NGW型行星减速器参数化设计 下一篇:分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