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1 03:20:24

安乐死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对安乐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规定,并且很多学者主张根据我国刑法的解释,实施安乐死行为就是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属于犯罪行为,要接受法律制裁。鉴于国外对安乐死行为的不同规定,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有必要研究安乐死行为的性质,以法律形式加以界定。

关键词 安乐死;法律适用;犯罪

一、安乐死的刑法分析――不应当构成犯罪

对于安乐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有两种学说: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安乐死是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愿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该行为并不违法,不构成犯罪。否定说则坚持安乐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刑事违法性,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笔者支持肯定说,认为安乐死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要件,不构成犯罪。

(一)从犯罪的基本特征来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犯罪行为必须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而安乐死不具有这种特性。对于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使用大量的药物和仪器设备也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病痛,不能根治患者,这样是十分没有意义的,反而在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往复,却又得不到任何解脱。同时,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负担也加重了,医疗资源和大量金钱物资的浪费在所难免。可结果往往很难尽如人意,患者回天无力,家属身背巨债。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安乐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帮助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且可以防止加重医院和家属的负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对于患者而言,死亡不是灾难,而是解脱,是自我灵魂的释放。由此可见,安乐死行为并未危害社会,相反的,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又让家属能够更好的生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再来看犯罪的另一个特征――刑事违法性。安乐死是否符合这一特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表现。我们已经知道安乐死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那么当然地,它也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公民享有生命权,法律没有规定公民不能行使放弃自己生命权的权利。依照我国刑法的解释,法无明文禁止即不为犯罪。安乐死不过是患者借医务人员之手结束其没有积极意义的生命,这是患者在行使放弃生命权的行为,又岂是犯罪。医务人员不承担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没有意义的生命存活的义务。在患者及其亲属的要求下,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安乐死,并不违背职业道德,亦不违反法律规范。与其让患者怀着绝望的心情,背着医生和亲属,以自杀的方式逃离病痛,不如赋予他们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让他们有尊严地安然地离开人世。

至于刑罚当罚性,则是针对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两种特征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应接受惩罚的规定。在不具备任何一种特征的前提下,自然谈不上刑罚当罚性。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安乐死不具有刑罚当罚性。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安乐死不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实施安乐死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分析

安乐死行为不具有杀人的故意。医务人员和家属并没有剥夺患者生命权的主观愿望,只不过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患者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且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是用大量的药物、设备和金钱物资来维持生命,还是用安乐死来尽快结束痛苦得到解脱,人们陷入两难的选择。不难看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存在剥夺他人生命权的故意,只是无奈之余的适当选择。而故意杀人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剥夺他人生命权的故意,追求他人生命结束的结果,并不存在无可奈何的成分。

(三)从犯罪的客观方面分析

故意杀人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但安乐死不同,它是患者在意识清楚时提出死亡的要求,行为人即医务人员只是就此作出了被动选择。患者自愿放弃生命,行为人实施行为所追求的并不是患者死亡的结果,而是通过医疗手段假以外力来转变患者的痛苦状态。安乐死行为是对死亡方式的选择,而不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危害行为。

综述,安乐死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且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均不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对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安乐死并无违法情节,也就是说,安乐死没有触犯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属于正当行为。

二、安乐死在我国的适用

安乐死合法化中所提倡的:病人为了减轻他人及社会负担而主动要求死亡的价值追求也与儒家传统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相似:在病人实际上已没有治愈可能性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持病人的生命,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损害。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某些民间机构所做的、公众对安乐死合法化基本态度的历次抽样调查中,每一次的调查结果中,公众对安乐死合法化的支持率都不低于80%。这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安乐死合法化与我国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追求是相吻合的,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具有最基本的意识支持。法律是应顺社会要求的,社会上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安乐死作为人的权利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普遍意义,其立法工作也势在必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乐死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我国通常认为实施安乐死的法律来完善对生命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保护的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对安乐死立法符合立法的民主性原则。《=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现阶段,安乐死合法化深入民心,前文多次以数据体现安乐死合法化是人心所向,是人民的意志,对安乐死立法,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多地让人民参与到立法中来。

(二)对安乐死立法符合立法科学性原则,立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地方立法。安乐死合法化涉及诸多万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特定地区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安乐死首先立法。

(三)安乐死合法化体现对各种利益的均衡。在某些地区先为安乐死立法体现了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均衡。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安乐死合法化条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地区并不多,在这些地方首先实现安乐死合法化解决了局部利益的“呼吁”;并且,对安乐死的局部立法是实现短期利益,而长远利益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合法化。综上述,无论在外国还是我国,无论以情理分析,还是以法理分析,安乐死合法化都是可行的。但是,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把“安乐死”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特定地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只能是特定的法律;而法律一旦产生和成长起来,就必须与这种特定的地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否则,它将逐渐失去自身存续的依托而最终消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传统儒家的生死观依旧在我国社会公众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并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维模式等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当代社会的法律都必须与这一点相适应并为之服务。基于此,我国法律对安乐死必须采取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承认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使法律趋向科学、文明和理性化的需要。

上一篇:汉魏六朝间鼓吹乐的分类综述 下一篇:视觉语言在摄影艺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