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演唱会”

时间:2022-07-21 03:05:04

一个人的“演唱会”

戏曲是综合艺术,讲究的是一棵菜精神,无论是主演、配角,还是乐队、灯光等,缺一不可。如果舞台上仅仅突显一两个主角,所有的人员、艺术手段都为这个“主角”服务,从头唱到尾,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的剧团负责人大都由一线的演员担任,他们积累了一些剧目,塑造了一些成功角色,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懂业务,了解艺术生产的基本规律。应该说,他们做领导,对剧团的发展应该是有益处的。如果,这些所谓的团长、台柱子,不是在艺术追求上下功夫,而是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自己的声望,为展现自己,不惜一切手段,不惜牺牲艺术的基本规律,独步舞台,搞所谓“一个人的演唱会”,则就适得其反了。

在我们看过的剧目中,不乏这样的剧目、演员。他们既是梅花奖获得者,肩上又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光环,是剧团说一不二的领导。苦心孤诣寻找剧本,跑上跑下争取资金,他们做主演,没错,无论是在社会资源,还是演出水平上,他们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好事。怕的是,在剧目立起来之时,他们为了更多的在舞台上展现自己,不惜牺牲剧目,生拉硬拽添唱词,压缩其他演员在舞台上的时间,一个人从头到尾唱得酣畅淋漓,使整出戏成为一个人的演唱会。殊不知,观众不见得买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唱则唱,当念则念,当舞则舞,这是戏曲的基本艺术规律。本来这个地方不需要唱,你生硬地加入一段,其艺术效果可想而知。不能否认,这些名演员唱得好,观众喜欢,但是,在剧中不合情理地加入唱段,卖弄唱腔技巧,则会招人嫌。真想展示自己的唱,干脆去办一场个人演唱会,一个唱段接着一个唱段,自己过瘾,观众叫好。这种在一个剧目中,舍去剧作本身艺术魅力之本,而去追求个人技艺展示之末,既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一个剧本的诞生,或许是作家经过多年的积淀,艺术地呈现给世人的,无论是角色的配置,还是唱段的使用,都是煞费苦心的。为了一己之私,擅自改动剧本,剧作本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大打折扣,自己却一个人自得其乐,大秀技巧,真就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从头唱到尾,累不累呀,再喜欢你的观众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更有甚者,在剧本创作之初,演员就给作家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以满足自己展示的需要。真有点难为我们的这些作家了,命题作文,在创作之初就考虑的是演员的需要,对于剧情的设置,审美的追求,还能有暇顾及。如此,再高明的作家也不会创作出高明的剧本。其实,为演员量身打造剧本,早已有之,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翁偶虹之于程砚秋。然而,他们是在深度了解演员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艺术表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演员的特点,为剧目服务,于是,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剧目。为剧目服务,而不应该是为演员服务,基本道理都懂,可就是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对其他演员心存芥蒂,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需要剧组全体人员的配合的。特别是主要演员与其他演员的配合,至关重要。好花还要绿叶扶,没有了其他角色搭配,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唱,这还能称得上“戏”?在这里不能不说一下《曹操与杨修》里的两位演员,曹操、杨修,两个人的对角戏,机锋毕现、机趣诙谐,一来一往之间,两个演员的艺术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尚长荣作为一代大家,他有足够的理由像某些短视演员一样,压制其他角色,突出自己,那样的话也就没了《曹操与杨修》这个经典剧目了,也就没了这个“活曹操”。同样在《廉吏于成龙》中,尚长荣和关栋天的戏,也被人们牢记。相反,一些名演员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邀请编剧为其量身打造剧目,一味地实现自己的表现欲。结果,剧目没留下,角色塑造不成功,心思没用对地方,倒显得自己不那么大度了。

在过去,戏班里有戏霸一说,其大意是指,对角色的争夺,对舞台的霸占,对其他演员的挤兑,可真正挖空心思通过修改剧本来实现自己舞台表现欲的还真不多见。其实,演员舞台上有点“霸气”不是什么坏事,此“霸气”是指的演员通过多年的积累,塑造起角色来,游刃有余、从容自信,无论唱念、身段舞蹈、一招一式之间、一唱一念之中,满台生辉。这是演员驾驭舞台的“霸气”,观众自然回报以真诚的掌声。难怪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角色只有某某来演,换了人就没味了。

真正名演员的大度还应该表现在,多给年轻演员一些上台的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摔打磨砺,成长发展。作为剧团领导,长期霸占着台柱子的位置,年轻演员只有沦为跑龙套的份了。长此以往,演员没有机会上台,得不到锻炼,只能另谋出路。年轻的优秀演员没了,剧团的发展又何从谈起呢?带带年轻人,扶持一下,未必观众就会忘掉你。过去的梅兰芳、程砚秋、新凤霞等大家,人们惊艳于其塑造的一个个角色,创造的一个个流派,更折服于其桃李遍天下,课徒无数。新一代年轻演员的成长,是对其艺术生命的延续,于是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得以流传,这是观众的幸事,也是戏曲的幸事。对于这些大家来说,由于有了这些弟子的存在,更叫人高山仰止。在过去的年代,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七岁红”“九岁红”等的故事,如今看来,这似乎成为了一个传说。谁会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登台挑梁,哪个又甘心情愿地把自己苦苦经营的舞台让位于年轻人?于是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水儿的四五十岁,甚至年纪更大者,卖力地唱着。这对于戏曲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话说回来,戏曲是追求美的,我就不信一个四五十岁,满脸褶子的演员比一个青春正盛的女子扮出来漂亮,更别说台上的打戏,你绝对赶不上年轻人干净利索。白先勇先生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剧目对昆曲艺术的发展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戏推出的一批二十来岁的年轻演员,对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其意义更大。看着一张张青春靓丽面庞,叫看惯了“黄脸婆”的我们心头一亮。旦角款款而行,步步莲花,顾盼流连之间,尽展文静轻盈之态;生角则玉树临风,扬眉瞬目,举手投足,皆如水流花开。或许,他们在一些演唱和表演技巧方面还略显稚嫩,或许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相信,假以不长的时日,他们在舞台上会大放光芒。

过去戏班里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徒弟红了,师傅也脸上有光,于是才有了许多演员几岁时就开始登台挑梁了。这种舞台上的童子功对于一个演员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如今不同了,那些名演员出身的剧团领导只管自己红极一时、红极一世,哪还管别人。于是,剧团青黄不接,戏曲的没落于此不能说没有一点干系。总喊着戏曲要发展,发展的关键是人,没有了年轻人,发展也就成了空谈。

一个人的“演唱会”不可取,你唱得再动听,身段再好,脱离了剧目的需要,终究会叫人看着不舒服的,真要是一个人能成戏,那还要什么其他角色。一个人的“演唱会”贻害无穷,长此以往,很难创作出契合时代精神、契合观众审美需求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对于一出戏来说,角色的搭配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的 “演唱会”影响剧团发展,不利于年轻人成长,最终影响的是剧团的发展,甚至是戏曲的命运。

真的希望,在戏曲舞台上不再看到一个人的“演唱会”,取而代之的是五彩斑斓、百花争妍,那才是戏曲的幸事。

上一篇:浅析海报设计的理解与表现 下一篇:浅谈京剧青衣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