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阮籍《咏怀》诗中的幽微情志

时间:2022-07-21 02:44:52

摘 要:阮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其诗特别是《咏怀》八十二首以“悲愤哀怨,隐晦曲折”著称。本文拟依据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对其《咏怀》第一首进行分析,以期探寻阮籍的幽微情志。

关键词:阮籍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幽微情志

一、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概述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汉代经学家和宋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近人王国维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因此在解析阮籍的《咏怀》第一首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阮籍的生平。

二、阮籍个人简介与诗歌特点

1.阮籍个人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时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在政治上则持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等,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而阮籍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2.诗歌特点:

阮籍虽然内心有追求,但是不会表现出来,所以刘勰说“阮旨遥深”。我们很难了解他创作一首诗的原因,其诗作也总是给人一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感觉,因而也都呈现出晦涩难懂的特点。

清人沈德潜评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诗时说“反复凌乱,兴寄无端”。作者感情凌乱,读者很难把握和了解此种情绪的渊源。

古代诗人有写组诗的习惯,他们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如杜甫《秋兴八首》,条理清晰,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第二种,如温庭筠《菩萨蛮》,诗与诗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种,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首尾固定,首尾贯穿着某种情绪。

三、阐释《咏怀》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每首好诗都“字不虚发”,每个字都不能更换。有一种“努力而不能做到”的情绪。“不能”表示“努力了而不能”达到的情感。人最大的创造力来自于“本能”,但是必须处于一种非常纯粹的澄明的状态。

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走向:(1)知音: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俞伯牙摔琴以谢钟子期,从此以后琴就与知音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2)抒感。(3)“疏其秽,安其神”,安抚自己不安的心灵。

“薄帷鉴明月”,欧阳修“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给人一种朦胧而斑驳的心境。明月走向:(1)怀思—母性—最温暖的归宿。(2)追思:月给人高远,皎洁的感觉。这与人的理想相吻合。(3)孤寂的心境。李商隐“碧海青天夜夜心”,“沧海月明珠有泪”。到底阮籍在“薄帷鉴明月”中传达的是哪一种情感,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可以说是作者自己渴望有家的感觉,说作者因为不得意而借明月抒发自己高远、美丽的追求也未尝不可,说作者心怀高远理想而“高处不胜寒”也说得通。所以作者在这句话中传达的似乎三者皆有,但又似乎三者皆无。到底阮籍在写“薄帷鉴明月”的心境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清风吹我襟”,冯延巳有两句“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所以说“清风吹我襟”给人一种彻骨的寒意。阮籍在司马氏集团的政治圈里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孤鸿号外野”使用互文法。彼此解释,彼此兴发。如杨树达曾这样为《论语》作注:用论语中的句子注释论语。“学而时习之”注“可以为师矣”。“孤鸿”,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孤鸿”多指“找不到归宿,不安的鸟”。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只孤鸿也许就是苏轼笔下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用“孤鸿号外野”点明了作者那种孤寂、迷茫的心境。“朔鸟鸣北林”中的“林”是指“高枝”,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徘徊将可见”中的“徘徊”指不安的心境。

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孤寂的兴象,如“夜中”“琴”“明月”“清风”“孤鸿”“朔鸟”等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作者的怀思,但又似乎没有传达这种感情;传达怀思,似乎是为传达孤寂,但又似乎两者皆未传达。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韩任成 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 475000)

上一篇:法国大革命史学中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下一篇:真与假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