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21 02:35:40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摘 要: 我国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但是在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教育是怎么样的呢?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教育下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德育教育 有效性

中职学生大多都是一些家庭比较贫寒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比较艰苦,父母的收入水平有限,家庭生活相对比较贫寒,孩子的学习条件有限,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孩子给予了父母所有的希望,父母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生活,所以会选择让孩子到中职学校学习一门生活的技术。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进行中职教学的同时更需要使学生摆正态度,进行积极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让德育教育伴随中职学生的成长

中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敢于做、敢于想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针对中职学生消极、低沉的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必须从心理学角度转变他们的思想,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入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一定要求对专业知识多么熟练,更多的是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职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德育方面的培养,通过德育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企业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针对企业文化这块的学习我们可以先通过上一届的学生在企业中的感受和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授课,还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以事实让学生懂得德育课的真谛及企业文化培养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德育培养教育,力求在讲课过程中尽可能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职业特征遵循的原则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对于专业特色的认知。中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学生质量的要求,这不仅是对于技能的培养,而且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从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入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投入热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不受重视的,相对的,他们在社会上得到的关爱也不是很多。所以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热情和帮助他们的决心,平时可以和学生多聊聊天,培养感情,学着和学生做朋友,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对我们敞开心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弥补他们从家庭和社会得不到的爱,慢慢唤醒他们关心社会和他人,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以爱心回报社会。

要不断用积极的心态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自己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老师要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每个地方都注满我们对于这些学生的关爱和培养他们成才的决心,学校也可以安排各种公益活动、感恩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切身经验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耐心对待学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向未来。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尤其在一些中职学校当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很严重,他们偏向于学习无用论,导致他们不想学习,厌学,逃课。他们的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对人都比较冷淡,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时候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他们不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见贤思齐,通过身边的例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在了解学生德育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性,抓住他们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时代感,不断引导他们以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岗位,在平常的拓展训练中,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和乐趣,增强对工作的自信心和遇到问题正确面对的责任感。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够认识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我们该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中职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不断对他们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学校中我们最好能够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增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可和对未来工作的自信心。我们在进行心理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兴趣爱好,开展不同活动,让学生可以大展特长,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展现自身才华,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巧玲.因材施教,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的高效性[J].职业教育,2011(10).

[2]梁燕.提升德育教育的高效性初探[J].法制与经济,2012(37).

上一篇:我的作文我“做主” 下一篇:呈现鲜活细节,点亮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