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利用外资问题的辨析

时间:2022-07-21 01:14:50

新形势下利用外资问题的辨析

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商投资一直被看成是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通过实施众多的优惠政策,包括低价供地、减免税收 、价格优惠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优惠等达到这一目的。据商务部消息,201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再创历史新高;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12家,同比增长1.12%。12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22.42亿美元,同比下降12.73%。从实施效果看,中国利用外资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它填补了过去国内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国内资金短缺状况已得到缓解,目前出现了庞大的银行存贷差额,闲置资金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年年攀升,过去资本与外汇的双缺口已被双剩余所取代,此时外资作为资金补充的功能越来越弱。随着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因素从出口向内需转变,外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早期以填补资金缺口为导向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外商投资没有节制地大规模进入,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改善中国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依赖性强的现状。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和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多数工业产品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外商独资企业加入出口阵营,只是把低端产品规模做大,与庞大的出口规模相比,它们对中国出口结构高端化的贡献极其有限。这种形式的出口仅仅是国外成熟技术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的简单组合,是国外夕阳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工序国际转移的结果,这种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与中国国内生产要素供求联系很少(劳动力要素除外),与国内相关和支援产业联系更是有限,是一种典型的“飞地”经济或“孤岛”经济。

庞大的贸易顺差是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源头,贸易顺差主要又源于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主要来自外商独资企业。因此,只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不减,规模不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不变,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会一直积累下去。

利用了外资闲置了内资。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而且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飙升,超出国际公认合理标准的两倍多。这笔巨资一部分用来买外国债券,一部分存入香港的外国银行,被外商拿到内地来投资,可谓拿中国人的钱来赚中国人的钱。

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企业本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再依仗超国民待遇,不断占有市场、冲击民族品牌、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民族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由于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使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在1993年以前,台湾是美国危险废弃物的再加工基地,但随着台湾当局对废弃金属物贸易的禁止,大批台商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废弃物的进口与再利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影响。而环境问题造成的恶果和影响是多样的和极其深远的,且治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它所带来的利益。

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不平衡。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使原本尖锐的产业矛盾和地区矛盾更加突出。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中国必须调整利用外资的战略。首先,降低外资作为资金补充方面的功能,充分利用内资。在国内资金供给充裕的情况下,引进外资应更多地注重其技术、品牌、人才、制度与经验等载体的功能。为此,应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以WTO要求的国民待遇标准对待外资,使国内外企业充分展开公平竞争。其次,对外资要设立准入标准,提高技术、产业、环境标准。如在引进外资时要求同时引进配套的环保设备,鼓励外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投资。再次,引进外资应迎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需要,国家应出台政策,利用东部和中西部各自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东部可利用其积累的资金、技术、市场基础吸引外商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二、三产业投资。最后,还应完善我国的资产评估体制,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同时还应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廉政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刍议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下一篇:浅析秘书工作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