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12:09:02

摘要 在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实现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 杂交籼稻;栽插密度;产量;群体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13-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证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耕地面积的减少逐渐凸显出提高粮食单产的紧迫性。随着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单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倒伏、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低等各种因素制约了水稻高产更高产,因而有必要对高产条件下水稻群体大小、株叶形态及田间生态进行系统的研究[1]。有关如何改良群体结构、改善田间微生态已有诸多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及品质[2-4]。但由于水稻的生态适应性不同,不同生态条件下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在特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试验,为明确优势生态条件下构建合理的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选择杂交籼稻II优107。试验于200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该试验点位于东经100°45′,北纬26°41′,海拔1 170 m。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栽插规格分别为:10 cm×27 cm(单苗)(A);13 cm×30 cm(单苗)(B);17 cm×33 cm(双苗)(C);23 cm×33 cm(双苗)(D);33 cm×33 cm(双苗)(E)。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合计15个小区。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3月2日播种,4月9日移栽。氮肥按施纯氮390 kg/hm2以尿素形式施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磷肥普钙1 050 kg/hm2作基肥翻入土中;硫酸钾600 kg/hm2以基肥和拔节肥各1/2施入。水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除按高产方式。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叶蘖动态:移栽后每小区标定10株,每隔7 d调查茎蘖数,标记叶龄。产量及产量构成:于成熟期按平均茎蘖数取样5穴,考察穗粒结构(总粒数、瘪粒数)、计算结实率,按13.5%含水量计算千粒重,小区最后进行实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之前,处理B叶龄最大,其次为处理D、处理E,最后为处理C、处理A,说明处理B对于群体的构建比较适宜。生殖生长阶段,处理D、处理E的叶龄进程逐渐与处理B同步,处理C、处理A仍较慢。处理B、处理D、处理E最终叶片数均高于处理C,处理A叶片数最小。对各时期茎蘖数进行比较(图1),分析表明,处理A整个生育期茎蘖数最高,其他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各处理高峰苗期茎蘖数依次为772.5、734.8、615.0、656.6、563.4个/m2。与处理A相比,各处理齐穗期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约5.7%、10.9%、9.4%、19.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栽插密度减小,产量显著降低。处理B(13 cm×30 cm)的产量最高,约为17 964.0 kg/hm2,各处理产量水平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处理E。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随栽插密度降低,有效穗、穗粒数显著降低,导致颖花量显著降低,处理间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水稻生产以往多强调适度密植,以争取足够的穗数。但近年一些研究认为水稻宜适当稀植,以改善群体结构,主攻大穗[5-6]。本研究表明,水稻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的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在一定栽插密度范围内,降低栽插密度,虽然结实率、千粒重略有增加,但有效穗数、穗粒数降低,导致总颖花量显著降低,降低产量。

合理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研究表明,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叶龄进程较快,在此基础上增大或降低密度,叶龄进程都有所降低,过度稀植,叶龄进程较快,但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在一定栽插范围内,减小栽插密度,有效穗数降低,高峰苗数降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的群体。

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下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适宜构建高产群体,实现增产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闫川,丁艳锋,王强盛,等.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5):530-536.

[2] 吴,杨联松,赵决建,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49-55.

[3] 潘圣刚,曹凑贵,蔡明历,等.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845-849.

[4] 吴春赞,叶定池,林华,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90-192.

[5] 马均,陶诗顺.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4):525-532.

[6] 王金维,鲍隆清,徐竹生.杂交中稻“稀、控、重”栽培模式的特点与增产机理[J].湖北农业科学,1992(3):6-8.

上一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下一篇:如何推进农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