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2-07-21 11:48:37

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探究式教学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亲自体验出来的。探究式教学具有三大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设计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归纳阐述交流评价结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二力平衡”;“浮力”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观念。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案例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问题1:同学们请看,在讲台上,有这样一套装置。教师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线的两端施加拉力,请问现在卡片处于 状态,受哪些力的作用?

问题2:这两个力F1和F2满足什么条件时,卡片能继续保持平衡呢?大胆提出你的猜想?

问题3: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在实验中应运用什么方法,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4:在探究力的大小这一因素时,你准备如何使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大小不等呢?

问题5:在实验中如何卡片所受两个拉力的方向相反但又不在同一直线上呢?

问题6:那是不是力的方向一定要相反才能使卡片保持平衡呢?力的方向相同呢,能平衡吗?实验中如何让力的方向相同呢?

问题7:两个力要想平衡是否一定要在同一物体上,若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物体上呢?在这个实验装置中,若要使这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又该怎么办呢?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自然地揭开一个个谜团。

对于问题情景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解探究。

【案例二】 “浮力”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从实际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让学生把乒乓球投入水中,鼓励学生描述他看到乒乓球的情景:再让学生想象轮船停在水面上,热气球停在空气中的画面,鼓励他们说一说所见到的轮船、热气球的情景。然后,教师简洁地指出:我们在描述乒乓球、轮船、热气球的情景中都用了“浮”字。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乒乓球、轮船、热气球在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时为什么还会“浮”;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受到向上托的力”引导他们为自己“发现的力”取一个名字——“浮力”,使新课引入既简单自然,又能给学生带来自己发现的喜悦。

2.突破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思维难点,并发现测小石块受的浮力的一种方法(F浮=G-F)

提出问题:将小石块放入水中,下沉,问:“下沉的小石块受到浮力作用吗?浮力方向也向上吗?”

探究方案:给你一杯水,一只弹簧秤,一块小石块。放手让学生讨论,自主探究:

(1)先称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为G;(2)再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读出此时弹簧秤对它的拉力F;(3)最后比较G与F的大小。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归纳: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还发现了测浮力的一种方法F浮=G-F,了不起。这既鼓励了学生自主、积极探究,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突破浸入深度、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入体积相近因素干扰产生的思维障碍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方案: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应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猜想因素展开思考,例如: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体积——浸入体积,浸入深度——浸入体积等.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讨论后,再确定如下探究方案:

第一步:用弹簧秤分别提起相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分别称重后再依次浸没在水中,测出二者所受的浮力;

第二步:用弹簧秤提起一金属块,逐渐增加金属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观察、比较浮力的大小;

学生通过第二步探究,很容易认为浮力大小与浸入深度有关,学生这一思维障碍的突破非常必要,这需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探究中,改变了几个因素?(浸入体积与浸入深度)再由学生交流合作和讨论出补充的探究方案;

第三步:浸没后,改变浸入的深度,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然,在探究式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担任初中物理教学绝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因此,教师必须全方位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好动实践的余地,学生就能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获得“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下一篇:非智力因素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