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横财

时间:2022-07-21 10:17:47

阳光下的横财

如果要用知识吓唬人,金融衍生品最够格。

因为它不仅概念晦涩,而且操作复杂。你既要算得快,又要经验足,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作出一个或者大赢或者大输的决断。有一本名叫《泥鸽靶》的书,专门写华尔街上那些做金融衍生品的经理人。其中一个场景让我毛骨悚然。一位知识和经验都十分充足的跳槽者去一家公司面试。考官指着交易机上正在进行的一项期权交易问:买进还是卖出?几轮下来,这位考生在半个小时的模拟交易中竟然输掉了两亿多美元。

“除了战争,这是最刺激的事情”。

我们上学的时候,教材中也涉及到了金融衍生品,但老师是一副照本宣科、懒得多言的神态,因为他早就看出来,学生中今后不可能有操作金融衍生品的人才。我们也认定,老师也不是这样的人才。金融衍生品这座知识的大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只有靠蔑视教师来获得心理的平衡。我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全没有面对其他“知识大山”时年轻学生的盛气和狂傲。那时候,除了几种商品期货,我们离金融衍生品确实很远。

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普通人都可能要和金融衍生品打上一个照面。

在理财的金字塔结构中,塔基是保障,中部是保值,而那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塔尖是增值,也就是钱生钱。要关注增值,尤其是快速地增值,就不能无视金融衍生品的存在。金融衍生品是最具增值功能的产品门类,当然,也可能是最破财的门类。

早些年,在北京的金融圈中曾有过这样的传说,有人指着某银行标志性的办公楼说:知道吗,这栋楼就是某交易员在国际外汇期货市场一年的收益。后来,这位交易员当了银行的行长,再后来,这位行长进了监狱。当然,后来的事情与金融衍生品无关。

金融衍生品交易最轰动的事件是1995年的巴林银行,这家成立于1763年的世界上的第一家商业银行,因为交易员里森一再掩饰自己在日经指数等交易中的失败,最终输掉了整个银行。而我们身边最新的例证是2004年12月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为石油期货交易的踏空亏掉了5.54亿美元。

金融衍生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它交易的只是名义上的本金,交易时并不需要等额的现金,只要手续费等小额现金就能进行大宗交易。也就是说,你用10元钱,就能做100元甚至更大的生意。以小博大是它的基本特征。用行话讲,就是金融衍生品的杆杠效应。

金融衍生品交易大赢或大输的结果,让它在常人的眼中面目狰狞。其实,人类造出它的目的却是为了控制风险。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商人们就领教到了价格波动的厉害。市场上明明是一公斤橄榄油卖一个金币,但等到自己的产品生产出来时,就降到了半个金币。因此,商人们试图在生产开始时锁定价格,这就是最原始的期货。后来,有了海外贸易,商人们开始跨洋隔海地贩运商品,其价格的波动比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还可怕。因此,人们在帆船还没有出发前就谈好胡椒、茶叶等东方贸易品运回国时的价格。期货的实践在13世纪的英国、西班牙的商人中正式起步。

把期货的概念用在商品上,就是商品的衍生品;把期货的概念用在金融产品上,这就是金融衍生品。再把期货分裂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并把它加到股票、利率和汇率的头上,就有了一系列变幻莫测的金融衍生品。

在我国,去年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金融衍生品开始潜入我们个人的金融理财生活。如我们经常接触的外汇理财产品,其实就属于金融衍生品的范畴。我们购买的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关,只是经过了商业银行这道手,屏蔽掉许多的风险,我们对此的感受并不明显。

既然金融衍生品风险巨大,我们不做不行吗?不行。因为市场的组织者需要规避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有一类交易者是风险的厌恶者,他们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而另一类交易者是风险的喜好者,他们交易的目的是短期套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就这样实现均衡。

而作为理财的个人,同样也希望把金融衍生品装进个人的腰包。因为工作的原因,最近参加了两次专为职业太太们组织的理财沙龙。她们众口一词地抱怨,现在的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太小,还不如把钱交给丈夫投在实业投资中。显然,她们还不知道金融衍生品在收益方面的厉害。

发现杆杠原理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你手中的金融衍生品的杆杠足够长,而又找对了一个支点,那你就能用手中不多的本金撬动一座金山。许多人都念叨过“人无横财不富”。金融衍生品就是现代社会中一笔阳光下的横财,要把它揣进个人腰包,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气。

上一篇:给保险足够的时间 下一篇:钱太多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