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力规范化栽培技术标准规程草案

时间:2022-07-21 09:24:53

关大力规范化栽培技术标准规程草案

摘 要:关大力是产于东北的菊科药用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东北地道药材之一,质量好、产量大。根据科学研究与种植实践经验,制定了“关大力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规程草案”,为规范关大力生产技术,提高关大力的商品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关大力;地道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059-03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Draft of Guan-Da-Li Cultivation Technique

XU Liang, DOU DeQiang, WANG Bing, KANG TingGuo

(Pharmacy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 ,Liaoning,China)

Abstract: Guan-Da-Li,dry mature fruit of medicinal plants Arctium lappa L. of family Asteraceae, is one of the NorthEast Dao-Di drug. Guan-Da-Li is good quality and large quant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uthor formulated th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draft of Guan-Da-Li cultivation technique. Provide the basis of Guan-Da-Li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good commercial quality.

Key words:Guan-Da-Li;Dao-Di drug;SOP;Technical Standard

牛蒡子为菊科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东北的又名关大力,为东北常见的一味地道药材,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性辛、味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牛蒡子中所含主要成分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流感、抗HIV病毒、抗肿瘤、抗急慢性肾炎、降血压等多种生理活性。此外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味道鲜美,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牛蒡苷、生物碱等多种成分,有医疗保健之功效。经常食用牛蒡可防止人体过早衰老,并具有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的功效。因此,牛蒡根被视为强身保健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牛蒡药食两用,牛蒡子和牛蒡根是卫生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要内容

本规程按我国中药材GAP产品标准规定了辽宁省牛蒡子习称“关大力”规范化生产的综合技术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牛蒡子的主要生产区。栽培品种为菊科药用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

2 引用标准

(1)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3)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4)GB3838-19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5)GB9137-198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6)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7)GB6266-86中药材瓦楞纸箱包装件标准。(8)GB195-85包装储运指标标志标准。(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10)《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1日)(以下简称GAP)。

3 生产基地概况

关大力,生于东北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是辽宁的一味地道药材,历史上有商品药材的收购和人工栽培,本生产基地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白清乡,可以提供丰富的牛蒡子种质资源 [1]。通过笔者的研究,本地的牛蒡子中牛蒡苷含量较高,远高于药典的含量标准5%。在当地建牛蒡子种植基地,不但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白清寨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南部,地处沈阳、本溪、抚顺三市交界的黄金地带。东与抚顺市海浪乡接壤,南与本溪市张其寨毗邻,西与姚千户屯镇相接,北与东陵区祝家镇搭界。地理座标处在东经123°6′~123°41′,北纬41°27′~41°43′。 全乡地理版图呈蝴蝶状,总面积77.9km2,其中耕地1204公顷,林地面积3756.3公顷,是一个“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乡。地处长白山余脉,地势东高西低,海拔相差60m,平均海拔高度100~180m,坡度在15°~25°,为半丘陵山区。最高峰(南大山)海拔322m。地质结构为花岗岩与砂岩结构,土壤为棕壤。白清寨乡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农业气候带区之间,属于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寒冷期较长,温度的日较差、年较差偏大。春季风多、风大。年平均气温为8℃,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35.1℃;年平均降水量为685.1mm。

4 牛蒡生物学特性

4.1 牛蒡分布

牛蒡广布欧亚大陆,模式标本采自西欧。我国各地普遍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全国各地亦有普遍栽培。

4.2 牛蒡果实特性

在北方牛蒡果实8~9月成熟,因为果实成熟后很容易与总苞脱离而丢失,要根据成熟程度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牛蒡果实要保证水分在5%~8%,避免在果实保藏过程中出现发热、霉变现象,使果实失去发芽能力。处理好的果实应放在较厚的牛皮纸袋中保存为好,保持贮藏室通风干燥,以利于果实呼吸,贮藏温度以零上4~18℃为好,避免温度过高,促使种子代谢加快。果实贮藏时要经过消毒处理,以避免虫蛀。果实发芽率跟果实的成熟程度直接有关,最高可达98%,果实寿命较短,一般为两年,但第2年果实发芽率会明显降低。

4.3 牛蒡生长特性

牛蒡喜温暖气候,耐阳光,在阳光充足地方生长良好。果实发芽适宜温度为20~25℃,牛蒡生长对温度适宜性较强,既耐低温又比较耐高温,适宜生长温度25℃,不超过35℃生长良好。播种后气温在18~25℃15天即能出苗,苗期生长缓慢。7~8月份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大时生长茂盛。牛蒡属于长日照药用植物,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时,才能成花,延长光照可以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开花或不能成花[ 2]。牛蒡耐寒性较强,在北方气温在10℃左右时,地上部叶子开始枯萎,在主根长至20cm以上时,可在-15℃条件下安全过冬。在东北严寒气候下,能够安全越冬。

牛蒡在营养生长期,由于叶片较大,故需水量大。但有一定的耐旱性,5~6月份降雨量少,生长缓慢,7~8月份雨季时,植株生长迅速。

牛蒡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更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在房前屋后,山坡,荒地均可种植。但牛蒡主根发达,是深根作物,因此宜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水位低、易于排水的地方种植,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栽种。牛蒡较耐干旱,不耐涝,在积水的田地中生长2天以上,主根就会发生腐烂现象。

5牛蒡栽培技术主要措施

5.1选地

由于牛蒡为深根性喜肥作物,宜选择地块干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而肥沃、排水良好、pH值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又由于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利用农田的田埂、地边、沟旁、山坡零散空地种植,但如果土壤板结,将会影响牛蒡根的生长发育。

5.2整地

选好地后,进行秋翻,深度以30~40cm为好。如果以收获根为主要目的,要求挖出宽30cm,深近80cm的松壤种植带,以利于根系向下生长。牛蒡栽培可进行垄作,垄宽50~60cm。也可施肥后作畦种植,将畦整平耙细,畦高20cm,畦宽1~1.2m。

5.3施肥

结合深耕,施入基肥,牛蒡是喜肥植物,需要肥量较大,每亩施入腐熟厩肥3000~4000kg,亦可施入腐熟人粪尿2000~3000kg。也可另施加纯氮5kg,氧化钾等做底肥。将肥料施入深25cm的土层内,混拌均匀。

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必须多施腐熟有机肥,以及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否则生长缓慢,产量低。

5.4种子处理

牛蒡的繁殖主要用种子繁殖,大面积生产以直播为主,也可选用育苗移栽。为防止病害发生,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先将种子用清水冲洗,再放入种子量1000倍的甲氧乙氯汞液中浸泡1h,捞出后放入清水中再浸泡24h,取出后待播。

5.5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采用直播方法。春、夏、秋均可播种,通常在4月中下旬播种,可采用条播方法,条播,省工但费种子。在垄上开沟,将种子点入沟内。也可采用穴播方法。穴播,穴距30cm,每穴播种子6~7粒,覆土3~4cm。秋播在8~9月间,在整好的畦上按50~80cm开沟进行条播,或按60cm株距穴播,每穴点入种子5~6粒。播种前,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24h,有利出苗。播后覆土3~5cm,稍加镇压,15天左右可以出苗。每亩用种子1kg左右,此外可育苗移栽,于3月上旬在苗床上播,5月上旬或秋季移栽。

5.6 种子的储藏

牛蒡种子储藏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晾晒,使种子的水分降低到6%左右,以免种子在保存中由于水分过多而发生霉变现象。晾晒后的种子可采用单层或双层牛皮纸袋包装储藏,每袋重量不宜过大,以每袋10kg为宜,放在通风干燥的库房,并要保持经常查看。在自然条件下,种子寿命一般2年,但在第2年种子的发芽率会明显下降,少数在3~5年后仍有可发芽的种子,如在低温条件下可使种子保存时间适当延长。

5.7田间管理

5.7.1中耕除草 牛蒡第1年只生长基生叶。因此在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首先进行间苗、定苗,每穴留1~3株壮苗。此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注意不要把叶柄暴露土面,以免强光照射而枯萎。以后视情况,再进行2~3次除草,要铲趟同时进行。牛蒡喜水但怕涝,久旱天气及早浇水保湿。翌春适时透浇一次返青水。雨季做好挖淘排水工作,田间切忌有积水,特别是连雨天,防止烂根。

第2年幼苗返青后,于2~4月,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可进行2~3次除草或铲趟。植株封行(垄)后,不再进行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田间以无杂草为好。

另外,中耕或追肥后,要及时培土壅根,以防倒伏,促进生根。

5.7.2追肥 一般播种后当年不进行追肥,第2年进行两次追肥。第1次在幼苗返青后,每亩追施腐熟人粪尿1500kg,或尿素5~10kg,过磷酸钙5~10kg。第2次在开花前,可施人粪尿2000kg,过磷酸钙10kg。

5.8 病虫害防治

牛蒡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黑斑病、红蜘蛛、蚜虫、白粉病、地下害虫等。

5.8.1黑斑病 黑斑病容易在雨季发生,苗期危害严重,发病时叶片、叶柄呈褐色斑点,老叶中间开始变淡褐色,逐渐变薄而易破裂,使叶片穿孔。第2年继续蔓延,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结实。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种植不宜过密,行间要通风透光,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发病时及时摘除叶片,集中烧毁;

(3)用1∶1∶140波尔多液喷洒,每隔7天1次,连续喷2~3次;

(4)用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5.8.2蚜虫和红蜘蛛 牛蒡多在第2年茎叶生长时,特别是在5~6月份开花时易生蚜虫和红蜘蛛,密集于嫩枝、嫩叶,吸取汁液,严重时牛蒡不能开花结实。防治方法: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洒。

5.8.3地老虎 牛蒡多于3~5月份出现地老虎,两龄后幼虫食量增加,白天躲在离土表2~6cm处,咬食叶片和心芽,造成缺苗断垄。可用90%敌百虫拌制毒饵诱杀,也可以用50%辛硫磷与底肥同施。

5.8.4白粉病 白粉病容易在高温季节发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6 牛蒡子的采收与及储藏加工

牛蒡的果实为瘦果,果皮包被种子,成熟时不分离,所以牛蒡的种子也就是牛蒡的果实。果实的采收加工储藏等就是对种子的处理。

6.1牛蒡果实的采收

牛蒡在播种第2年,当总苞枯黄时,即可采收,由于牛蒡开花期不一致,成熟期也不一致,故应分期分批采收,防止因过于成熟,果实突出总苞外自然脱落,造成损失。一般情况牛蒡果实亩产100~150kg。采收时间以早晨或阴天为好,因此时总苞上的钩刺较软,不致伤害皮肤。牛蒡果实上还有细的冠毛,常随风飞扬,采收时应注意,最好在上风口,或戴口罩、风镜、手套,以免伤害眼睛和皮肤。牛蒡果实的采收时间对牛蒡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有着直接的关系,应适时采收。

6.2 牛蒡果实的处理

牛蒡是连同果实外部的苞片同时采收,采收后果实不易从苞片中取出,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果枝摊开暴晒,待充分干燥后,用木棒反复敲打,脱出果实,然后扬净杂质,晒至全干,即为商品牛蒡子。

7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内容按《中国药典》(2005版第一部)中牛蒡子相关要求进行,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牛蒡苷不得低于5%,也可按购销合同规定和要求进行检测。重金属含量、农残含量按《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规定方法检测,含量不得超过其规定。特殊要求,按对方要求提供。

8牛蒡子的包装 储藏 运输

8.1 包装

材料为无毒聚丙烯塑料袋上印商标、药材名、 净重、生产单位、产地。防水纸箱醒目部位印有商标、药材、产地、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单位、保质期、有效成分含量等。按级称重装袋,每袋25kg,误差控制在每袋±100g内,然后抽空封口,装箱封口打包,箱外相应部位盖印等级、采收时间、身产日期、含水量等,然后堆放于临时库房内,等检测结果出来后加盖合格证章及有效成份含量,即可出库销售或进入正式库房。正式库房必须干燥、通风、透光。

8.2 贮存

应贮存于通风、透光、干燥、清洁、无异味专用房间内的货架上,货架与墙壁、地面保持50cm的距离、堆放层数为8层以内。

8.3 运输

各种运输工具均可运输,但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雨、防潮、防曝晒、防污染.严禁能与牛蒡子产生污染的其它货物混装运输。上下货时禁止用带钩工具和乱抛乱扔。

参考文献

[1] 许亮,吕智,刘淼,等.中国牛蒡种质资源植被调查与采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6(26):22-24.

[2] 林文雄,王庆亚.药用植物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64.

上一篇: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不同波长激光对大鼠白细胞减少模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