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1 09:16:30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的效果。结论:青光眼手术后白内障手术效果满意,视力均有提高,并发症少,眼压稳定。

关键词 青光眼术后 白内障 透明角膜 切口 超声乳化 晶体植入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近5年内我院青光眼术后白内障10例(10眼),男8例(8眼),女2例(2眼)。年龄50~74岁,平均615岁。职业为民工、农村干部、工人。青光眼术后发生白内障时间8个月~6年。

术前检查:常规询问病史,测定视力,裂隙灯检查,A/B超声仪测定,AT550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等。结果:10眼光感灵敏,4眼有眼前指数。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中央前房均较浅,8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瞳孔≥5mm 4眼,瞳孔 ≤4mm 6眼,瞳孔功能较差。晶体核硬度Ⅱ级核3眼、Ⅲ级核5眼、Ⅳ级核2眼。

手术方法: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作球周围麻醉,颞侧上方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侧作角膜辅助切口。为了保护角膜内皮,由辅助切口向角膜内皮方向注入低弹性、高粘附性的黏弹剂,再在其下方注入高弹性黏弹剂,致前房增大,利于操作。继之轻轻分离虹膜粘连,机械性拉开瞳孔直径至4~5mm,行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分层后,原位超声碎核乳化吸除,吸清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将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平复后吸清所有黏弹剂,侧切口注水,加深前房,检查切口无水渗出,球结膜下注入庆大霉素1万U和地塞米松2 mg,手术结束。

结 果

视力:均按矫正视力测定,术后视力0.3者1例、0.5者2例、0.6者4例、0.8者3例,视力提高满意。随访1~2年,>0.6者有2例视力下降到0.06,由早期视神经萎缩引起。眼压:术后眼压一直稳定,1~2年随访,1例眼压稍增高,经药物治疗好转,未影响视力。晶体:植入晶体中,1例位置偏离视轴,未脱出,视力影响不大,未作处理。另1例后囊膜轻度混浊,对视力稍有影响。

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在分离虹膜粘连时,2眼晶体皮质溢出,1眼被部分悬韧带损伤,1眼被乳化头损伤虹膜,均未造成严重结果,手术能继续进行。术后并发症,最多见角膜水肿及葡萄膜反应,个别病例有前房积血、虹膜粘连、晶体后囊混浊、少许皮质残留等,影响视力不大,未作特殊处理。

讨 论

应充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准备,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是手术原则。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晶体植入术,效果稳定可靠。此术式优点:①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小,损伤少;②并发症少而轻;③切口闭合良好;④晶体核乳化吸除顺利;⑤不伤及巩膜;⑥能保护青光眼术后的滤过,维持眼压稳定;⑦术后视力均有提高;⑧术后散光少;⑨术后恢复快;⑩后发性白内障少。

本组术后角膜水肿反应较多,可能与前房操作刺激有关。葡萄膜反应也较多,可能与分离虹膜粘连时色素脱落有关[2]。因此术后应用类固醇激素及抗感染、抗水肿等药物要足剂量、足疗程。

参考文献

1 陈伟蓉,陈玉冰,宋志杰,等.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542-544.

上一篇:高龄白内障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90例分析 下一篇:隐裂牙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