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2022-07-21 08:06:22

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言媒介;情境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303-02

不论”语文学科”如何定名,语言始终是语文的内核。无论何种形式的语文教学,都要复归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由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语言艺术、创设情境等)带动学生进入情境,到学生自身掌握凭借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方法,养成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习惯,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次质的飞跃。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对语文的教与学而言是迫切的、必要的。

1 消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冲突

在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后,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效统一。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首先,工具性和人文融于语言。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指出”人文性”包括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而这些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就是交流思想情感、传播文化、进行教育审美等的工具。如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表述,语言本身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

其次,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活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保障。

语言训练并不少,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消减。语言训练的毛病出在哪儿?缺少通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的训练这一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的缺失,好比抽掉了语言训练的灵魂,抽掉了由读者到文本、由文本到作者的梯子。没有进入情境的充分参与,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思想境界提升是空洞的,技巧讲解和演练是枯燥的,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主体、语言、世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互相确证的关系。”语言剥离了情境,就等于割断了和世界、主体联系的血脉,就会造成语言与事物属相的分离、语言与主体行为的分离以及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分离,剩下的是一具空洞的语言躯壳。如果不能入情入境,再高妙的技巧、再深入的分析也只是一把冰冷而枯燥的解剖刀。

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要靠师生双方入情入境地读写听说为基础去进行教学活动,其能力的核心是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因为有了这种内化的能力和习惯,自然就会在作文、说话时自觉进入情境。

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中有很多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经验。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复体验挑选字词以妥帖地表现情境的例子,如果进入不了情境,文字的推敲只可能是隔靴搔痒。进入了情境,就不再是一种”技术活”,而是情、理、美等的拿捏、捕捉了。朱熹提倡”涵泳”读书法,就是采用”缓视微吟”、”切己察身”等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真正掌握了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本领,工具性和人文性冲突将得到消解,情境将载着技巧诗意飞翔。语文教师可从心理学、美学、科学探索以及影视艺术等方面去探究借鉴可操作性的方法。

2 突破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费孝通《文字下乡》一文指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要做到准确而深入理解语言,一定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语言学习是不能丢掉和忽视”意会”这一环节的。凭借”有言”进入”无言”的情境,是突破语言局限性的根本方法。

语言所揭示的只是事理情境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情境所传达的更多的事理离不开语言,但是存在于语言之外,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些只有通过想像入情入境去感觉、体验,思考才能捕捉到,才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而且带动着语言高效输出。

3 右脑参与高效有趣

夏丐尊《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语言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如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以外,怎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近年来我们教学中常常采用画画、展示图片、影视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但这只是以”有限”替代无限”的”无可如何”的笨办法。怎样对语言产生尽可能丰富准确的理解呢?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语言进入情境,让右脑充分参与理解是关键。

通过语言激活情境在右脑中的再现、理解是丰富、灵动、高效的。进入情境就开启了”意会”之门,进入情境”意会”带来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意会”是”言传”之本,有了扎根情境的发达的根系,才能枝繁叶茂。例如,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可以很好地闻一而知十。”闻其声”就可想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运用右脑”共情能力”化身为人物角色就可猎取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逐步进入人物的内心——把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心理、性格形象的过程,转化为角色进入体验的过程,体验深入人物的内心,人物性格形象就会浮出水面,拎出来进行综合概括就是。又如,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常常可以同时达到。

充分发挥右脑进入情境之后再进行语言表达,有时只须就情境中感觉体验到的用语言文字再现,相对于右脑参与严重不足的语言输出,学生无须作意志上的多大努力,大大降低了脑神经能量的消耗,可以轻装上阵,快乐高效。

入情入境地读写听说也是有趣味的,因为情境本身是生动的、丰富的、是富于生命体验的;情境还可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让它们活力四射,激情张扬,饱蘸生命的丰富多彩。真正进入情境就会觉峰回路转,奥妙无穷。

可以说,教师以自己的语言艺术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比利用外物创设情境要丰富灵动,而学生自己通过语言(文本语言、师生对话语言等)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入情境,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途径。

上一篇: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从理解学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