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地方民谚”中的地理问题

时间:2022-07-21 07:54:52

一句“地方民谚”中的地理问题

我国民间有大量的地方民谚,有的是表述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刮不下春风,下不了秋雨”、“早蛙阴,晚蛙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有的是表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等。有的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吃饭先喝汤,老来不受伤”等。可谓丰富多彩,道理深入浅出。

可笔者在很小的时候,总是听到一句“云拖窝(谐音,江山方言,下的意思),日头(太阳)晒晌午(大堂);云拖强(谐音,江山方言,上的意思),雨笔直(谐音,江山方言,强度大的意思)”。自己也琅琅上口,却一直搞不清楚是啥意思。近日,笔者在当地观察云的流向时,再次想起这句民谚,细细体味,顿觉意味悠长,现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供地理人分享,如有不妥,斧正为盼!

首先,要厘清此“上、下”的关系。

此“上、下”是不是指大气对流上升和下沉运动呢?

如果是,那么气流上升导致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下沉气流,应是无云或是少云的天气,这与题意不符。再者,气流上升或是下沉运动,人类是不易观察到的。可见,这拖上和拖下,不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于是对流雨的可能性被排除。

这“上”和“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所在的家乡是浙江省江山市,如图1。江山市位于金衢盆地的西侧,钱塘江的上游地区(衢江)。由于受到东北――西南走向的怀玉山脉和仙霞山脉的影响,金衢盆地也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因此,笔者认为这“上”和“下”,应是说明地势高低的意思。拖“上”,是指云向地势高的方向运动,也即向西南运动。拖“下”则相反。再者在当地,如果我们往地势低的方向走,称之为“下”,如江山人到衢州,当地的方言为“下衢州”,反之,则为“上”。

如此,这句名谚可理解为“云拖上,是指云层向西运动,则应是阴雨晴天。反之,则为晴天”。

其次,要厘清云系运动(风)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在金衢盆地上,云层向西运动为什么会是阴雨天气?向东则是晴朗天气呢?

浙江衢州位于浙江西部,冬季位于亚洲高压的南部地区,又受到地形的影响(金衢盆地东北――西南走向),全年沿江平原地区最大风频为东北风和东北偏东风。也即笔者所在的地区一年中风向西吹为主。

衢州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降水的主要方式是锋面雨。当锋面南下控制衢州的过程中,天气就要发生变化。

如图2示意图,在冷锋南下的过程中,当前江山处在暖气团控制,盛行西南风,此时在冷锋前面(暖气团一侧)已有相当的云系(图3),因此江山一带云系在西南风的带动下向东北运动,意味着此时是晴天。而此时建德、开化一带处在冷气团一侧,在锋面的控制下,多降雨天气。此时云系在东北风的带动下向西运动。也即当江山位于冷锋线的后侧,暖锋线的前侧时,处在冷气团一侧,其天气和此时的建德和开化相似。也许这就是民谚所述的情况。

如果不是锋面雨,那么衢州地区的降水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浙江处在东南沿海,在夏秋之间时常会有台风的影响。而衢州地区一般往往处在台风的边缘地带,会给衢州地区带来一定的降水,这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伏旱天气。同时,因为风力小,所以台风给衢州地区造成的危害也较小。

那么在夏秋之间的台风雨,会不会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呢?

如图4,当台风中心位于福建沿海时,衢州位于台风的北部地区,盛行东北风,此时东北风从海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由于上升气流强烈,因而云系发达,降水丰富,强度大,此时云系在东北风的带动下向西南运动。同理,在台风的西侧地区,处在西北风的影响之下,一是因为水汽的减少,二是因为风从陆地上吹来,因而降水量大大减少。

因此,衢州地区的台风雨同样符合上述规律。

再次,要明确地理课堂植入“民谚”的意义。

“民谚”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是在对自然、社会观察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力求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也许他们并不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但他们能对自然、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并能总结出一般的科学规律。这是劳动人民创造性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当下,我们的孩子长期以来坐做教室里苦学,与自然,与社会离得很远,这些祖辈留下来的智慧,他们知之甚少。孩子接受的地理知识,一般是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

如果我们能把象此类名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还会懂得地理的生活性与有用性,能学会而且会传承民族的、地方的文化,而且还能唤醒他们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唤醒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本真意识,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关于“如何学好高中语文”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