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7-21 07:26:04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有力补充,在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该文首先介绍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从学生、教师、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38-02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课程设置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而开设公共选修课正好满足此要求。那么,什么是公共选修课呢?公共选修课(下称公选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修其专业计划以外的课程,其目的是补充学生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开设公选课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公选课的开设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专业课程的有力补充。

(1)公选课的开设对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相关专业学科领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的是某个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事某类岗位工作奠定基础。而人却需要全面发展,专业必修课只能增长单个领域的知识,而公选课正好弥补专业课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知识选择,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公选课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受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经验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问题,给予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力,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公选课正好补充专业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公选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精神和文科学生加强科学精神的训练,作为跨世纪的人才,还应在人文及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一些专业认为用处不大的人文知识,恰恰能弥补比较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条腿走路[1]。通过公选课,使理科生写作、文学和艺术方面修养得到提高,使文科生的数、理、化知识也得到完善。因此,开设公选课是对专业课程有力的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重要途径。

2 公选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教师方面来看,公选课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任课教师对课程不够重视,对学生管理不严,课堂纪律松懈,对学生“放任自流”,造成教学效果差。其次由于公选课的师资不足,教师既要完成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没有精力上好公选课。再次是教学方式单一,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无暇顾及所有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最后是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松懈,在试卷命题时不按考试大纲要求,也不考虑知识的代表性,避重就轻,甚至监考不严、判卷过松,甚至有些教师不进行公选课程考核,这样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助长了学生对公选课的敷衍之风[2]。

(2)从学生方面来看,公选课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选课时,学生对开设公选课不了解,缺乏对自我负责和自觉选课的能力,仅凭个人兴趣爱好选课,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主要选学起来轻松和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学生选课的目的只为获取学分。在课堂学习中,多数学生上课表现较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出勤率较低,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选而不学”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

(3)从教学资料方面来看,公选课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教材建设不能满足公选课教学需要。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教材,但是由于其针对专业课程编写,难度过大或者知识面过宽等问题,不宜作为公选课教材,同时学校也没有投入开发公选课教材。问题二,公选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或不适宜的问题,由于公选课管理松懈,很多学校的公选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辅助材料不完善,有些课程直接把专业大纲拿过来使用,专业大纲由于过难等问题,不适合作为公选课的大纲。问题三,由于教师、教室等资源有限,一个教师在承担多门专业课教学情况下又负责多门公选课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却又不得不应付教学,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室资源有限,公选课多采取大班教学,教师没有办法顾及所有学生,导致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4)从管理方面来看,公选课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学校对公选课不够重视,造成公选课“放任自流”处于“无政府”状态。问题二,相关公选课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不完善。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制定公选课管理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但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根本就没有执行过。同时有些学校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监控也不像专业课程那样严格,甚至不管任其发展。问题三,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必要手段,但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公选课的考核制度,直接搬用专业课的考核方式或不考核。若用专业课考核方式考查公选课则对学生来说太难,若不考核由任课教师直接打成绩则又太容易获取学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必须改革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方式,提高其教学质量。

3 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公选课的认识,让教师改变观念,重视公选课的教学。学校可以选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返聘退休教师或请其它学校教师成立公选课教学团队,专心从事公选课教学及研究工作,探索公选课教学方法,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同时学校通过规章制度形式明确公选课的课堂纪律、考勤制度、考核要求等相关问题。

(2)加强公选课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在选课前了解什么是公选课,清楚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在选课中对学生选课进行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课程。学生应充分利用选修公选课的学习机会,合理选课,学到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并能广泛地涉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注重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自己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事,学会做人[3]。

(3)加强公选课教学资料建设,做好公选课开展的保障工作。对于公选课教材短缺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学校可以积极为任课教师和学生购买合适的高质量教材,同时任课教师编写相关讲义与之配合使用;二是对于那些没有适合公选课教学现成教材的,学校可以组织和鼓励教师编写讲义、辅导材料等,弥补教学资料不足;方式三,对于开过多轮的,并且具有生命力的公选课,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并配套相关辅助教学资料。对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或不适宜的问题,学校可在审批公选课开设时要求申请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请相关学科资深教师审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其执行情况。对于教师和教室资源不足问题,首先学校可以对公选课资源充分整合,删除内容相识或相近的课程,达到精简课程目的;其次学校根据每学期专业课程的规模,调整公选课的开课数量,保证学期课时量的平衡;再次学校要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任课教师的周课时数、课头数(包括必修和选修)等,达到消除教师疲劳教学的目的;最后学校应从教师和教室数量上下功夫,通过引进新教师和盖新教室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4)完善公选课相关规章,严格考试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为确保教学质量,防止教学随意性,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审查、学生选修资格审查、报选课程的审查等[4],从学校层面就重视公选课建设。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一套适用于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公选课考核管理,严格有关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考风考纪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主观上放弃作弊的想法,健全考试机制,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课程考核中无机可乘[5]。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公选课也应该像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对公选课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活动,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学校在公选课申报审核时,根据学生选课和评教情况,多开受学生欢迎的,并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的课程。

(5)建立选课和评教网络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学校在选课和评教方式上,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学校应组织技术力量,加大经费投入,编制或购买先进、合适的软件,完善校园网上选课和评教管理系统。这样,可以控制选修人数,满足某些课程对选修对象的特殊要求,控制每个学生选修的门类,避免选修课与个人专业课时间冲突[5]。选课和评教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选课和评教管理,更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总之,公选课是适应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学生、教师和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4):74-76.

[2] 赵璐芳,成思源.如何提高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10(2):197-198.

[3] 葛平.高校学生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17):200-202.

[4] 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22):79-80.

[5] 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124-125.

上一篇:关注生活,开发习作资源 下一篇:关爱后进生 呵护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