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时间:2022-07-21 06:20:19

也谈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摘 要:法定人参与制度是传统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该制度存在缺陷,最普遍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宜参与,于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对原刑事诉讼法的法定人参与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

关键词:法定人 制度 成年人

针对普遍情况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宜参与,我国刑事诉讼法做出再次修改,对原刑事诉讼法的法定人参与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不但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场”,将法定人的参与由原来的选择性规则升格为强制性规则,而且规定:“无法通知、法定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明确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起源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起源于英国的Confait案件,1972年英国一名叫Maxwell Confait的男子被谋杀,三个十多岁的男孩在招供证据的基础上被判犯有谋杀罪,其中一个男孩智力迟钝,上诉法院后来宣布判决无效。一位法官在1977年对此案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三名少年的权利受到侵犯:警察在没有任何独立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了审讯,没有告诉他们有可与律师或朋友联系的权利,从而导致了虚假供述。法官建议应当有一个委员会来考虑警方权力和嫌疑人权利之间的平衡问题,最后在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中着重阐述了对嫌疑人的处理方式,要求警察在对未成年人及有精神残疾的人审讯时,必须有一名“合适成年人”在场。

二、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适用意义

1.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积极保障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应享有的合法权利。讯问未成年人时,合适成年人到场,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支持和法律帮助,保障其在讯问中充分地行使权利,既实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又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此项制度的建立使审查逮捕及审查阶段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有利于承办人员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沟通,提高诉讼效率。在刑事诉讼中,司法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立场是对立的,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很难畅通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语言习惯不同,沟通可能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

3.有利于提高口供的证明力,保证案件的法律效果。合适成年人的参与可证明讯问、询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口供在审判阶段的采纳率。合适成年人在场参与讯问,不仅可以防止讯问人员逼供、诱供、指供等不法、不当行为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庭审中的翻供,有效提高口供的采信力。

三、关于完善我国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的建议

1.从法律层面明确合适成年人的范围,建立一支专业而稳定的合适成年人队伍。合适成年人的选择,可以从基层组织包括居(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司法所、共青团、妇联会、关工委等组织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社工以及各个领域的爱心人士中选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合适成年人队伍,这样无论是对本地犯还是流窜犯都同时适用,既保证了未成年犯罪人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提高了司法效率。选拔标准包括品德素质、专业能力、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爱心等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对合适成年人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刑事诉讼程序,正确行使合适成年人权利义务,学会缓解未成年人心理压力,以及懂得相关法律知识。合适成年人队伍还要有具备特殊语言能力、特殊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备特殊案件的需要。另外遇到特殊情况,如需更换合适成年人的,也应当明确规定可以更换。

2.明确和细化合适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对于合适成年人的权利,除了刑诉法中规定可以提出意见外,还可赋予其相关的权利,比如,有权向司法机关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指控的罪名;有权对相关的公检法人员提出回避;有权审阅讯问笔录,对笔录中记载不正确的地方提出意见;有权对整个讯问、审判过程中侵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益的违法或不当行为提出纠正等。对于合适成年人的义务,除了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理解讯问的方式和程序,向未成年人阐明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协助未成年人与司法工作人员沟通外,还应当按规定的时间到达讯问场所,遵守监管场所的相关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得非法干扰讯问人员的正常讯问,不得泄露与案件有关的秘密,不得教唆未成年人隐瞒事实等。为鼓励合适成年人及时到场,在法律层面上不妨借鉴证人出庭制度,对于拟到场的合适成年人给予一定的物质方面的补偿,例如,交通补助、务工补贴、食宿费用等。

3.实现合适成年人从审前社会调查到判决后矫正的全过程全方位保护。在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上,应建立起合适成年人从审前社会调查、庭前讯问、审判再到判决后矫正的全程保护教育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审前社会调查的针对性保护。2、重视庭前讯问的安抚监督,即及时地开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说出案件的实情,同时也要监督讯问人员,防止刑讯逼供。3、审判过程中的感化疏导。4、判决有罪后的矫正方案。

4.重视对司法人员程序正义的意识教育,坚持程序与实体并重的原则。法彦有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必须得到很好的执行,否则将会成为一纸空文。司法机关应该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程序正义的教育,纠正轻程序、重实体传统观念的羁绊。如果办案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明知犯罪人是未成年人而未通知合适成年人到场,后又未依法补正,那么其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上一篇:谈如何做好社会救助档案工作 下一篇:张爱玲作品受毛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