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故事:表演与教学的互相延伸

时间:2022-07-21 05:54:12

孙敏故事:表演与教学的互相延伸

在年轻一代的观众心目中,提起孙敏可能有些陌生,但在父辈人心中,他可是一代偶像明星。他虽然不是高产演员,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观众群中得到共鸣,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生动、自然。从1985年的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中的小瓦匠,到2011年数字电影《守望者》中的谭东,无论角色的大小,他都会精心准备。金鸡奖、小百花奖、飞天奖、百合奖等国内的大小奖项,几乎都让他拿到了。

而近几年,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教学中,他不奢求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明星,只希望学生们走向各大剧组后,适应不同的拍摄手法,达到导演们的要求。

用心感受“爱”

也许是因为孙敏外表比较朴实,真诚,所以他深受人物传记类型片导演们的喜爱。从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里的邓平寿,到《守望者》中的谭东,再到《一生有爱》中的李东海,让孙敏一下子成为了人物传记片专业户。这三部影片都有着相似的地方:主人公的行为都高于常人,他们善良、热心、牺牲自己帮助他人。而人物的原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也成为打动孙敏饰演这类角色的理由。

电影《一生有爱》讲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延勤几十年如一日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的真实故事。剧本初稿给孙敏的感受只是几件堆积在一起的好人好事,毕竟这是人物传记,脱离不开人物原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当他看到最后一稿时,心中有种站在国际电影视角上看待国内“小人物”大视角的感觉,人物原型艺术化了。从一件件故事的串联中,他看到了李东海的内心世界,对残疾人的同情、关爱和他面对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完成不了的事情时那种苦恼、无奈。

李东海的原型王延勤身高体胖,从外形上就与孙敏形成了强烈反差。而导演希望孙敏在表演中注重人物的思想和对主人公李东海的心灵挖掘,从一个人的事迹,体现出广大战斗在基层残联工作者的精神。拍摄过程中,剧本就像是个故事大纲,很多时候,一场戏的内容和台词都是导演和演员们在现场切磋、沟通讨论出来的。就如一场李东海在户外帮助残疾人锻炼的戏,画面前景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吹着笛子,李东海走上前邀请他参加残疾人乐队。这个镜头是剧本中没有写出来的,而导演添加这一场戏又是为后面残疾人乐队的排练做一个铺垫,这种添加修改也是为影片故事发展寻找的一个合适理由。

故事中,李东海来到村子里想通过自己的劝说将王静与残疾人黄昆的婚姻挽救回来,他的举动是在帮助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但面对法律保护的婚姻,他无能为力,毕竟作为一个民政局的基层干部,他的个人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这场戏对于李东海最重要的是,花轿走了,他精神极其痛苦地倒在地上。孙敏特意跟导演申请了一个镜头:看着远去的花轿,他忍着痛坐在地上,一个小孩把李东海丢出的包捡回来,送到他身边。动感的画面一下子静了下来,他希望通过这个镜头表现出李东海内心的无助。这种缺憾性的表现,对人物和观众都是一个冲击,因为李东海不是万能的,他的职位决定权力有限,能办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王静的父母看不起黄昆这个身患残疾的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找一个健全的有钱人。他们看中的是钱,毕竟家里的房子维修需要钱,生存需要钱,来迎娶王静的家庭又有钱,所以王静父母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物、环境与李东海的思想境界和他的善良形成巨大的冲突。叙事上的波澜起伏,一件件琐碎事的发生,将李东海的大爱充分展现出来。李东海把自己家的空调卸了给残疾人按摩院装上,而他自己却在家用电风扇。这个细节在常人看已经是高尚的,影片将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叠加,再通过5.1声道的电影银幕呈现给观众们,希望让大家从影片中能够感受到人间事物的美好。

准备了50多年的角色

从宏观上来说,孙敏对李东海这个人物已经准备了50多年,整个人生的阅历就是一个文化的积累过程,也是对所有角色创作的准备。作为一名演员,孙敏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开始注意观察,积累素材,在观看《感动中国》的时候,他首先被事迹所感动,其次就会想到如果自己将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该如何表演。

遇到具体的角色时,孙敏又会经过具象的准备。对于李东海这个人物,当孙敏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网上搜索主人公原型王延勤的资料,并且从文字、图片资料中把他对残疾人做的事情也进行了一些了解。据统计,现在宁波市海曙区就有4000多名残疾人,但残联工作者只有10多个人,也就是说每名工作者就要服务400多名残疾人,他们的工作是超负荷的。

在影片拍摄现场,孙敏经常会跟陪同在剧组里的一名残联工作人员小李学习手语。小李的父母由于药物中毒都成了聋哑人,她的母亲也参与到这部影片的拍摄中,并且与孙敏有着手语对话。看到孙敏熟练地用手语说台词,小李的妈妈惊讶地说:“你手语学得好快呀。”

影片还特意邀请到94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黄素影来饰演李东海的母亲。30年前,在电影《一叶小舟》中,从上海戏剧学院刚毕业的孙敏就与黄素影有过合作,一晃30年过去了。“当时我们叫他们老师,而今天我们成为别人的老师。”孙敏感慨。能够再次合作,他感到很庆幸,尤其是当很多表演艺术家相继离世后,这次合作就显得弥足珍贵,孙敏心中的感受无以言表。黄老师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其实总共加一起也没几场戏,台词都很少,但从黄老师的表演中能够看出,私下里她一定是精心准备,有所设计的。

拍摄现场比较艰苦,因为是老房子,蚊子极其多。黄老师一到现场,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敬重有加,孙敏更是蹲在“母亲”一旁回忆往事,给“母亲”扇子,抹风油精,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应有的孝敬心。

生活中的孙敏近年来一直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从级别上来讲,他与所饰演过的李东海、邓平寿差不多,都属于处级领导干部,属于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的行政工作,让他充分积累了一名基层干部的工作经验。他也经常琢磨,对于这种传记人物如何演得更真实,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悖于常人,但用常人的方式去展现,从逻辑上是对的,一定要把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牺牲自己告诉观众。对于李东海而言,残疾人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是他的分内事。这是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促使他这样做,而这样的做法也同样影响着下一代。戏中当儿子爽快地同意父亲将买房的首付款借给黄昆换王静的“婚债”时,李东海只说了一句:“我们一家人真傻啊。”

既然是全国残联干部的一个代表,那就要更多的展现出残联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残联工作的性质。因此影片一出场就是三件棘手的事情。这一场戏下来就把残疾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残联的工作气氛充分地展现出来。孙敏很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他说:“通过艺术加工,重新塑造李东海这个新形象,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件木雕作品,经过工人的精雕细刻形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品一样,同时这个创作过程也是为自己下一部影片的拍摄做准备。”

实践是最好的例证

孙敏与安战军导演合作已不是一次了,在他看来,安导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境界上和艺术的角度上,看待生活当中所发现的事情,然后将自己的观点、思维模式和他对生活的观察用影像、声音的方式,艺术化的再现出来,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注入到每一个镜头画面中。能够让演员和观众们通过影片看到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展示能力和对影像的处理能力。就像剧中的一场戏:儿子打架从派出所回来,一家三口静静地坐着。导演习惯通过一个长镜头表现每场戏的内容,移动轨铺好了,镜头推到李东海的近镜,再跟着他摇到里屋,变成全景。孙敏走到儿子面前完全可以用手指着他呵斥两句,但他却要反向转过身走到沙发边上,这个位置已经接近镜头没焦点的地方了,然后再转回走到儿子面前。这种调度如果单从全景看是不真实的,但演员与摄影机距离非常近的时候,也就弱化了周围的环境,强制观众只能看演员的表演,这个调度在镜头面前就变为真实的。

在西南民族大学,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孙敏“孙院”。只要孙敏获奖,电视中转播颁奖晚会,或者播放他所演的影片,学校的学生、老师们都会准时收看,并且还会通知自己的家人看,告诉他们自己的老师获奖了。让孙敏感到骄傲的是学校的所有师生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支持,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在他的身后都会有两万多师生支持着他。

作为一名老师,他将每位导演的拍摄手法记录下来,告诉学生,为此他给学生们开了四门课程:表演、表演基础理论、表演与教学法、镜头前的表演,这四门课也都由他亲自任教。“我拍了32年的电影,32年的镜头感足以让我能够适应在镜头面前如何展现人物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审美放到人物的身上一同展现。”孙敏用斯坦尼系统,用舞台训练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面对舞台,如何演话剧,但他也希望学生们不光停留在舞台表演,更希望他们走向影视表演。在课堂上,孙敏经常会用同样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们用三种不同形式表演,之后告诉他们话剧与电影、电视在表演上的不同。

课程设置中,他还专门安排了戏曲片段课,用戏曲片段做一些训练,希望学生们知道演员的表演要生活但不只是生活,生活只是一个源泉,表演必须达到艺术的境界。让他们知道戏曲的动作,除了视觉上的美化,更是把心灵的活动外化、美化、舞蹈化、戏曲化。在课堂上,孙敏经常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亲自示范,一上就是8节课,非常累。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带着学生在室外上课,让学生提高兴趣。

很多学生都对摄影机不是很了解,更不知道每个镜头呈现的画面有多大,在不同景别中需要演员去怎样呈现展示人物的心灵。作为老师,孙敏将合作过的每位导演的拍摄手法融入到教学中,比如:这次他与安战军导演合作完,回学校后,他就会用安导的拍摄模式取《一生有爱》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再从表演的角度来为学生们分析在一个镜头全中近特的调度中应该如何表演,如何适应于表演对手的配合和周围的环境。他将社会的财富带回学校,他将自己几十年的表演经验告诉学生,同时他也不断地接拍其它新戏,又不断地把新的社会需求带到学校教学中。尤其是现在技术的发展,摄影机的不断更新换代,现在胶片少了,更多的高清数字机涌现出来,画面锐度要求更高,在银幕上一个眼神都会夸大三百多倍。孙敏说:“我将所有技术革新、导演理念、国际视野给我的新刺激告诉学生,只希望他们能够适应各种导演的需求。”

惊心动魄的刺激

30多年的摄制组生活,孙敏的口碑一向很好。他有一个朴实的信条:做人要善,演戏要真。他对学生是这样要求的,实际上自己也是这样做人的。无论获了多少奖项,孙敏都将心态放平静,他将每一次获奖都作为一个新的起步点,意味着下一部作品就要更上一层楼。他常说:“我只是认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拍摄,获奖是评委对我创作上的一个肯定。”

孙敏喜欢有挑战性的角色。如果说李东海的表演上有挑战,那么谭东的拍摄就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刺激。电影《守望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成都大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谭东在西岭雪山四年的执勤工作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讴歌了谭东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拍摄正是冬天,西岭雪山脚下恶劣的严寒天气,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风险,还经常发生余震,现场每个工作人员都必带一个安全帽,因为拍着拍着就不知从哪掉下一个大石头,有好几次都差点出人命,“现在回忆起来,这部戏拍得确实惊心动魄。”

剧中有这样一场戏: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不断的高危救助,使得谭东积劳成疾,而发着高烧的谭东却又一次下水救人。真正拍摄时,在孙敏的脚上系了一个尼龙绳,可绳子老是飘在水面上影响拍摄,山上流下的雪水非常冰凉,水流又湍急,考虑到演员安全,这个镜头必须快速解决。结果导演刚一喊“开机”,孙敏就先把脚上的尼龙绳解开,差点就被河水冲走,幸好被一个剧务一把抓住。

拍摄现场不远处一辆车专门开着暖风,车内也早已准备好了姜汤。表演中,谭东的原型下一次水,而孙敏要下水三次,每一次都要换一个镜别。以至于拍到他从水里上岸的时候,整个人的表情都不用演了,绝对的真实,孙敏的身体一直在抖。

一部骄傲的作品

因为孙敏做过导演,所以他对这个职业非常尊重、理解。孙敏说:“我知道导演在想什么,整部影片的核心点是什么,所以我的表演一定是有效率的。”在他自己导演过的两部电影《龙爷虎孙》和《巧奔妙逃》中,反响最大的就是《巧奔妙逃》。这是一部歌颂军民抗日的爱国主义影片,但却选择了非常另类的表达方式,运用几大笑星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忍俊不禁。在《巧奔妙逃》中,孙敏除了做导演,还参与了编剧和表演。影片的剧本创作就准备了8年,看着剧本无从下手修改的他,经常在琢磨喜剧因素是怎样产生的,直到在四川省西昌市采景的时候,看到两个弹棉花的人,他突然来了灵感,遂将主人公修改成两个弹棉花的艺人。他还将音乐与战争两个背道而驰的因素放到一起,期间他还看过很多电影,尤其是电影《虎口脱险》对孙敏的影响更大。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孙敏对喜剧、战争、人物的思考。

因为是胶片电影,所以孙敏在拍摄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不仅有分镜头,就连每一个镜头需要多长的胶片尺度,需要拍摄多长时间都是精掐细算,然后根据大概要拍摄多长时间计算出所需胶片量,然后给投资人提供预算。在剧本创作完成定稿后,孙敏就画了一个坐标图,横向座标意味着剧情的推进,纵向座标表示笑点的时间,笑点无论是由台词、行为产生的,还是动作、音乐产生的,他全画出了一个布局。喜剧必须要大家笑,不能冷场,在影片中,孙敏一共设计了36个笑点。90分钟的影片36个笑点,每个笑点相隔多长时间,完全都是曲线表设计好的。

影片上映时,孙敏刚好在云南拍戏,他便让当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大一学生的章子怡和两名中小学生一起到影院帮忙统计笑点,孙敏为她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并告诉她们如果观众属于小声笑就在本上画一个勾,如果大声笑就点一个点。最终统计结果观众们一共大笑了48次。

直到今天一些90后的学生在看这部影片时,仍笑声不断,还有学生大胆提出拍摄续集的想法,而且希望剧中的人物全部保留,这种赞誉对孙敏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如果真要做续集,也将成为他在导演创作生涯中的封笔之作。

上一篇:李光洁:与网络小说的缘分 下一篇:《爱在罗马》浪漫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