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量对水稻插秧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05:47:49

不同播量对水稻插秧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目前在水稻高产创建的措施中,研究者们的目光多数还是集中在水稻移栽后的本田管理阶段,从施肥体系的研究到病害的防治均已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秧田期的的研究较少且有待于深入。在水稻育苗时播种量的多少是一个较为关键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播种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着秧苗的素质和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影响着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从理论上讲,水稻育秧的播种量越小、秧苗的生长密度越稀、单株营养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培育壮秧苗[1]。但是,就播量这个限度问题而言,所说的稀播,究竟以多稀为适宜呢,而播量大到什么程度又会对秧苗素质及产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呢?本文针对水稻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及水稻插秧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龙粳26:主茎叶片11片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水稻育苗时播量分别设为200粒/lOOcm2,225粒/lOOcm2,250粒/lOOcm2,275粒/lOOcm2,300粒/lOOcm2,325粒/lOOcm2。采用机器插秧,插秧规格9x3寸。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量对秧苗叶龄的影响

在插秧前一周对各处理的秧苗进行调查。由图1可知,处理5即300粒,lOOcm2叶龄最高达到3.6叶,其次是处理4为3.4叶,其余处理均为3.3叶。

2.2水稻苗期株高调查结果

处理4株高最高,为lO.Ocm,其次是处理6,株高为9.4cm,株高最低的为处理1,为8.0cm。

2.3水稻苗期地上、地下干、鲜重

在地上部分中以处理4的干、鲜重最高,分别为32.8g和5.1g,其次是处理5,分别为31.9g和5.0g,以处理2地上鲜重最低,为27.9。在地下部分中,以处理1地下干、鲜重最高,分别为21.9g和4g,其次是处理2,分别为19.4g和2.9g,以处理3地下干、鲜重最低,分别为13.9g和1.8g。

2.4插秧后每平方米穴数、每穴株数和空穴率结果

在6个处理中,以处理4即275粒/lOOcm2每平方米穴数最多,每平方米30穴,处理1200粒,lOOcm2的空穴率最高为7.4%,处理3和处理5空穴率均为0。

2.5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5.1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在产量测定中,为了减少由于在插秧过程中的插秧穴数和每穴基本苗数不一而造成的误差,在插秧后,在各处理小区内分别选定三点,使其每平方米穴数和每穴基本苗数均一,用于秋后测产。测产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处理1的理论产量最高,可达到672.21k/亩,其次是处理2,理论产量为665.03k/亩,而处理3、4和5之间,理论产量无显著差别,在580k/亩至590k/亩之间浮动。从产量构成因素中分析可知,处理1由于其每穴穗数和千粒重最高,而导致了理论产量最高,处理2是由于其着粒数和结实率最高而使其理论产量较高。由此可见,水稻稀播,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而这三项指标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稀播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这一点也有人曾研究证实过。

2.5.2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每个处理分别取三平方米插秧穴数和每穴基本苗数均一的水稻,脱粒后称重并测定其水分,按标准水14.5折算其产量,得出各处理的实收产量,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处理1的水稻产量最高,可达到684.0k/亩,而随着播量密度的逐渐增大,水稻产量也随之降低,水稻的实收产量的变化规律与理论产量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的苗期调查结果显示,从秧苗的株高和秧龄两项指标显示,处理1、2和3不占优势,处理5即300粒/100cm2叶龄最高达到3.6叶,其次是处理4为3.4叶。处理4株高最高,为lO.Ocm,其次是处理6,株高为9.4cm,处理1的株高最低。秧苗的地上、地下干鲜重的结果显示,处理4和处理5的秧苗地上干、鲜重最高,处理1的地下部干、鲜重最高,其次是处理2。由此可知,在水稻育种过程中,稀播育苗利于秧苗地下部的发育,分析其原因初步认为是由于稀播栽培的处理苗床地土养分充足,苗床空间宽阔,秧苗间无竞争,利于秧苗根系对养分吸和生长。秧苗移栽本田后,调查其每平方米穴数和空穴率,调查结果显示,处理1即播量为200粒/lOOcm2的处理空穴率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试验在播种时采用的是人工播种,由于处理1的种子数量相对其它处理较少,容易出现播种不均匀的现象造成的。

从水稻的产量测定结果显示,处理1即播量为200粒/lOOcm2的处理的产量最高,而随着播种量的逐渐增加,水稻产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见,当播种量大于200粒/lOOcm2会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但是,当播种量低于200粒/lOOcm2时对水稻会产生增产的效果还是减产的效果呢?还有待于下一步的试验验证。

(作者单位:156331黑龙江省建三江前进农场科技园区)

上一篇:美洲星在南陵县双季早晚稻上的应用 下一篇: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