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燃厚煤层封闭工作面启封的防灭火技术

时间:2022-07-21 04:50:40

易自燃厚煤层封闭工作面启封的防灭火技术

摘要:通过对易自燃厚煤层开采的发火规律进行研究,为迅速实现对发火工作面的成功起封,克服和减少引起火灾的因素,对巷道布置、钻孔设计、风量配备、局部通风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进。实践表明,这些改进有利于做好启封易自燃厚煤层发火工作面的的防灭火工作。

关键词:易自燃 启封 防灭火

0 引言

秦源煤矿N105综放面布置在北翼采区+520水平,地面标高+1021~938.4 m,工作面标高+300~460m。该面开采煤层为低瓦斯,煤尘有爆炸危险性,易自燃,最短自然发火期51天,上部为103综放面采空区,靠近切眼为无煤区,其余为未开拓区。N105综放面走向长度1302~1412 m,倾向长度150m左右,煤层厚度11.5~3.5m,煤层倾角平均35°。上顺槽开口向里150m为下山,其余上山,局部上山倾角达20°;下顺槽自煤仓向里660m为下山,其余942m为上山,工作面煤层厚度由外向里逐渐变薄。该面从2010年10月21日开始回采,至8月底工作面走向还剩403米,回采产量117.2万吨

1自然发火过程及处理经过

1)2011年8月19日早班,N105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CO气体超限,上隅角浓度为1200PPm,回风流浓度为400PPm。通过现场查看和取样分析,认为是推进进度缓慢,采空区遗煤氧化。在原有上下隅角每班打设一道密封墙,洒灭火剂,挂设挡风帐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上隅角灌注三相泡沫和向采空区注氮气的防灭火措施。从20日夜班至22日早班上隅角及回风流CO气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上隅角下降为40PPm,回风流下降为15PPm。

2)8月22日中班,工作面割煤机移架后,上隅角及回风流CO气体又呈上升趋势,上隅角CO浓度上升到1600PPm,回风流CO浓度上升到380PPm,采取加大三相泡沫灌注量由原来的每班3桶增加到5桶,增加了发泡效果,并进行风量调节,风量由原来的1350m?/min减少到1180m?/min,并在上、下隅角打墙后喷洒艾格劳尼,提高堵漏的效果。从23日至28日中班N105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CO气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上隅角CO浓度下降到1000PPm,回风流CO浓度下降到260PPm。

3)8月29日中班回采过程中,煤炮频繁,周期来压显现,同时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CO气体升高,且升高幅度较大,上隅角CO浓度上升到2800PPm,回风流CO浓度上升到600PPm。采取从工作面下隅角开始向上至50号支架后尾梁喷洒艾格劳尼进行封堵,并在工作面16号、17号支架侧护板处打钻注防灭火剂。30日早班14时,突然发现工作面有淡淡的烟雾,随支架检查,发现13―14号支架后尾梁侧护板缝隙处出现烟雾。30日中班23时,工作面1号支架后尾梁顶部出现明火。

4)N105工作面下隅角出现明火以后,采取用水直接灭火,火灾未能得到控制,经过研究,慎重考虑,为防止工作面火情进一步扩大,根据以往火灾发展的速度和灾害危险程度的经验,对N105工作面进行封闭,封闭日期为9月1日早班,封闭墙的位置上顺槽利用原来的防火门改成封闭墙,距离回风口100m,下顺槽封闭墙位置在距离工作面42m处,两道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

2 火区状况分析

秦源煤矿N105综放面出现自燃隐患前后,推进速度较慢,且顶煤回收率较低,在架后10m范围内遗留了大量的松散煤体,具备煤层自燃的物质条件;工作面架后漏风大,为架后遗煤自燃提供了良好的漏风供氧环境;采空区通风散热条件差,为煤自燃提供了较好的蓄热环境;断层的存在缩短了煤层自然发火期。

3煤火灾害防控和治理技术

矿井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方法和手段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类。

第一类:控氧为主。主要有封闭、喷涂或充填堵漏、均压、注惰气等。

第二类:控温为主。主要有灌浆、注水、喷洒阻化剂等。

第三类:既控氧又控温。主要有液氮、液态CO2、胶体、惰气泡沫等。

第四类:控时间。动态地改变漏风供氧环境,阻止煤体长时间氧化升温。

上述方法应用于现场实际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如何提高其防灭火效率,同时考虑其作用范围和时间。

4总体治理思路和技术方案

4.1 总体治理思路与步骤

1)第一阶段:打开上顺槽密闭启封至开关列车以里巷道断面较小处(人员和风筒无法进入处),通风方式为局部正压通风,此阶段主要进行巷道修护、回收机电设备和维修,巷道维修一直修护到工作面上口,然后施工一道永久密闭,密闭口留有观测口、瓦斯排放口、束管监测口以及排水口,N105工作面一直维修到工作面,然后在上巷距离工作面15m左右建一道永久密闭。

2)第二阶段:在N105上巷维修同时,下巷开始排水,水面最终位置超过下巷最低点巷道顶板(具置矿上决定),水排放到位后,在N105工作面下巷2#密闭外侧平行工作面进行措施巷道施工(具体施工方案以矿上为主,暂定下巷施工),措施巷与N105下巷打通后采用抽出式U型通风方式。

3)第三阶段:措施巷道贯通后进行钻孔施工和注胶作业,同时进行封闭式注液态二氧化碳工作。液态二氧化碳的灌注主要分为措施巷施工钻孔注入和下巷通过N107上巷施工钻孔注入两个部分,注入终孔位置为采空区高分子隔离带后5m左右位置;高分子灌注位置为架后10m范围内。

4)第四阶段:打开N105下巷密闭,此时N105工作面实施局部通风,维修下巷,并检修采煤机等设备,尽快恢复生产,同时利用措施巷和N107上巷进行相关防灭火工作,待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并达到了开采条件后,打开N105工作面上巷临时封闭墙恢复生产。

4.2火区治理技术方案

鉴于采空区内可能存在的煤火范围较大,并考虑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需采取治理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火区进行处理,在治理火区的同时,为启封后防控复燃做好铺垫,确保工作面安全顺利地启封。

4.2.1措施巷布置

根据秦源矿N105工作面实际情况,决定从N105工作面下巷开口进行施工防灭火措施巷道(如图3所示),巷道施工具体说明为:第一步:在N105下巷底板标高大于下巷1#密闭墙和工作面之间巷道最低处顶板标高0.5m处开口(开口处至少距离N105工作面1#密闭墙10m);第二步:向原煤区域倾斜施工一条上山巷道,距离N105工作面平行间距25m,一直施工到距离工作面20-25m位置(此时措施巷顶板距离煤层顶板0.5m);第三步:沿平行工作面方向施工一条上山措施巷道,巷道顶板距离煤层顶板0.5m,第四步:沿煤层方向施工上山巷道120m左右;第五步:待N105工作面上巷清理完毕后施工平巷与N105上巷联通,此时措施巷道上下两头建立隔离带,采用U型通风方式供风,风量调节为CH4浓度不超限为宜。

4.2.2防灭火钻孔设计

在措施巷内向N105综放面后部采空区施工四类钻孔,孔内下全套管。

第一类为深孔(A类孔,A1至A27)。终孔在支架切顶线后8m,工作面底板以上8~9m,工作面倾斜方向终钻水平间距6m,上下端头处施工密集钻孔,钻孔间距3m,钻孔平均长度约为44m,钻孔个数约为27个。

第二类为中孔(B类孔,B1至B27)。终孔在支架切顶线后5m,工作面底板以上8~9m,工作面倾斜方向终钻水平间距6m,上下端头处施工密集钻孔,钻孔间距3m,钻孔平均长度约为41m,钻孔个数约为27个。

第三类为短孔(C类孔,C1至C7)。终孔在支架切顶线后尾梁尾线处,工作面底板以上5~6m,工作面倾斜方向终钻水平间距3m,覆盖范围为下端头―30#支架,钻孔平均长度约为35m,钻孔个数约为7个。

第四类为加强孔(D类孔)指在工作面上端头、下端头、断层附近施工密集钻孔。

4.2.3防灭火钻孔施工技术

施工灭火钻孔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

1)施工钻孔过程中常常出现煤渣“卡钻”现象,且原有钻头和钻杆不宜于用来灌浆注胶,废孔率高。

2)向采空区施工钻孔后,抽出钻杆下套管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塌孔”现象,向钻孔里下套管的成功率很小。

3)施工钻孔和下套管的时间长,工序复杂,影响了灭火的进度,常用的钻机体积大,受巷道体积和其它因素影响,不利于运输和安放。

4.2.4灌注胶体和液态CO2降温防复燃

1)胶体防灭火技术

胶体防灭火材料集堵漏、降温、阻化、固结水等性能于一体,使易于流动的水在部位发生胶凝,包裹煤体,充分发挥水的吸热降温作用,较好地解决了灌浆和注水的泄漏流失问题,且在近1000℃的明火中不会迅速汽化,仅因水份缓慢蒸发而逐渐萎缩,灭火安全性好,在井下湿度90%,温度28℃环境下,13个月后仍保持完好。

2)液态CO2惰化降温防灭火技术

二氧化碳是一种窒息性气体,注入火区后可降低氧气含量,使火区因缺氧而窒息。液态CO2汽化和升华时吸热137kcal/kg,在温度15℃、1个大气压下,1吨液态二氧化碳体积膨胀约640倍。

开放式灌注液态二氧化碳量计算公式为: 。

其中:Q为风量(m3/min);V为气态二氧化碳灌注量(m3/min);

由此可得出V=Q/6,即每小时气态二氧化碳灌注量为10倍Q,根据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体积膨胀600倍即可计算出液态二氧化碳每小时灌注最大量。

4.2.5防灭火材料量

钻孔施工完成后,先灌注液态CO2约2t/孔,再注胶体,A、B、D类钻孔注胶量约为60m3/孔,C类孔注胶量约为10m3/孔。灌注液态CO2量约160t,压注高分子胶体约4000 m3,高分子浓度根据1.5%,富余系数1.2计算,约需高分子胶体灭火剂约70t。

5工作面启封及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经过上述方法对火区治理,各项检测检验指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条件后可启封火区,尽快为恢复生产创造安全条件。

5.1 巷道高温点监测与治理技术

巷道高温点的处理主要遵循“预防为主,重在监测”的中心思想,综采放顶煤技术中,两道顶板遗煤量大,N105工作面两道顶板煤厚在5m―6m左右,由于长时间的氧化升温,极易产生高温点,当这些高温点进入采空区后,很容易引起采空区煤自燃的发生,因此,巷道高温点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与监测。

1)监测手段与技术

用于巷道高温点监测的主要手段有气体检测和温度检测两种,气体检测主要是在上肩窝位置进行CO气体检测,至少平均20m一个点每两天检测一次;温度检测主要是使用红外测温仪对特殊位置和区域进行温度检测,由于煤体的导热性差,内部温度发生后在表面的温差很小,因此需要在温度检测过程中发现细微的温度变化。

2)防治手段与技术

在巷道高温防治的技术中,主要遵循煤自燃防治的中心思想,以“降氧控温”为主。因此,需要对两道进行喷浆作业,并且随时检查是否存在冒顶、地压造成的裂隙等现象,对这些区域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防治氧化和热量积聚。

3)应急手段与技术

巷道火灾防治的应急技术主要遵循“降温控氧”的原则进行,一般采用吸热量大的防灭火工艺和方法,传统采用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手段和高分子胶体灭火手段两种。两种措施的实施都需要通过有效钻孔而进行,钻孔的终孔位置和倾斜角度根据防治手段的不同略有变化,采用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方案时,一般钻孔终孔位置位于顶板向上2m左右即可;而进行高分子灌注作业时,需要施工小角度倾角钻孔,钻孔角度最好不要超过45°,同时钻孔最好逆风流向施工,且中空位置应该实现高温点的完全有效覆盖。

6火区观测

通过闭墙上的观测孔检查闭内的CO、CO2、CH4和T,每班检测两次,并记录于牌板和记录本上。同时,每班采一次气样进行色谱分析。打钻措施巷的钻孔也可用做观测孔进行观测,或施工专用的观测孔,每班采气样进行色谱分析。

7工作面启封后的防灭火技术方案

工作面启封后,采取了以“控制采空区漏风,降低采空区氧气浓度”为主的防灭火技术。总体思路是:随着工作面推进,采取以“采空区端头封堵和灌注液态CO2或氮气”为主的防灭火措施,有效降低采空区的漏风和氧浓度,并通过端头采空区埋管或打钻灌注高分子胶体,抑制采空区煤体复燃或自然升温。

封堵周期:若工作面推进速度小于1m/d,则每推进3~5m封堵一次;若工作面推进速度为1~2m/d,则每推进8~10m封堵一次;若工作面推进速度大于2m/d,则每推进20~30m封堵一次。

胶体灌注时间:待工作面距注胶口15m后开始灌注,注胶量200~300m3/次。

灌注液态CO2或氮气出口位置及灌注量:下端头闭墙内,注惰气量依据工作面气体变体情况而定。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方法的采取,秦源煤矿105工作面成功实现了启封,这对于在自燃倾向的厚煤层发火工作面启封时,有效防止工作面二次复燃主要从巷道设计、钻孔布置、合理供风、加强局部通风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综合预防,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封闭工作面启封过程中出现二次复燃的隐患,从而达到成功启封的目的。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共和国能源部.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2)徐永圻,采矿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煤炭技术》相关防灭火资料

上一篇:浅谈变频技术在煤矿中应用与发展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