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惊喜

时间:2022-07-21 02:12:35

语文课,精彩常常缘于生成,意外总能收获惊喜!我在执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时,深有体会。孩子们学得很欢,思维很活,课堂上“意外”不断,“精彩”纷呈,实在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意外一】学完课文,有学生问:“当国王有什么好?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当国王?”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其实已经超越了文本的原意——即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指向了更深的层次——有些孩子为了当国王,不惜使用不诚实的手段来争取,那么当国王真的比什么都好都重要吗?

那么,要不要在公开课上打乱预设节奏予以解决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们说说当国王有什么好呢?

生1:当国王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2:当国王可以住漂亮的宫殿,穿漂亮的衣服……

生3:当国王最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师:当国王就是只顾着吃喝玩乐吗?国王这么好当么?

生4:当国王有时候还得带兵打仗!

生5:当国王还要做很多的事情呢!

师:对呀!当国王是挺好的,但要当好一个好国王其实挺不容易的!你们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孩子谁比较适合当未来的国王呢?

生1: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小男孩!因为他从小就很诚实,长大后他当了国王,他的国家的人民也会很诚实。

生2:不能让那些不诚实的孩子当未来的国王!因为从小就不诚实,当了国王后肯定也是一个坏的国王。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所以国王就选那个诚实的孩子做未来的国王,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反思一】这个环节是我在公开课上的“节外生枝”,但却最终成了“节内生机”。学生的问题隐含着孩子对“国王”这一身份的认识误区,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很有价值!我顺势引导:一方面将孩子们隐含的认识误区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相机引导,把“当国王有什么好?”这个问题转化、迁移到“谁比较适合当个好国王?”上来。这样既进一步深化了孩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暂时不必明言的意识。有的时候,课堂精彩的生成,还取决于老师“懂得读”和“读得懂”学生的问题啊!

【意外二】不料,课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生:老师,国王喜欢诚实的孩子,自己却不诚实!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国王明明把种子煮死了,还要让孩子们去种花,这不是骗人么?

这个问题很厉害!把我问住了。说实话,我在备课时也没能想到这一点!

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大家同意吗?

生(七嘴八舌):对呀,国王这样做也是骗人呀!

我一时语塞,接着引导:

师:国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生:他这样做是为了选一个诚实的孩子来当未来的国王。

生(接着):“那他也不能骗人啊!”

师:你的说法看来很有道理,再说说,还有什么问题?

生:要是没有一个孩子捧着空花盆来,大家都捧着开花的花盆来骗国王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你们想过吗?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看来国王用这样的办法来选未来的国王的确有点不好,那你们回去能帮国王想个更好的办法吗?

生(齐):好的。

这样的意外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羞啊!我一方面为学生的问题给课堂带来的意外和惊喜感到欣慰;一方面更为自己的备课不足而汗颜。

【反思二】孩子的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他们常会有:“这是好的、重要的,那么一切就都是好的、重要的。”这样的思维逻辑。学生能提出“国王也不诚实”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个问题也实在让我左右为难:国王的做法(手段)的确是一个骗局,也不诚实。可是不诚实的国王却喜欢诚实的孩子,看重诚实的品质。如果,国王最后说出自己不选那些手捧鲜花的孩子当国王的理由是他们不诚实。那么,那些孩子完全可以质问国王:“你自己不诚实不也正当着国王吗?”

这实在有些悖论的味道。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成年人对待、教育儿童的时候,常常会像国王一样自作聪明地用成人的思维、手段来教训、考验孩子。可我们常常忽略:我们一开始的方法、方式就已经给孩子布下陷阱、划下“邪线”,从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可想而知,许多孩子会在结果揭晓时困惑或提出质问:“只允许国王欺骗小孩,就不许小孩欺骗国王吗?”是的,类似的质疑,我们的孩子是否早就向我们提出过?只是我们一直迷失在自己成人的思维和成人的方式与习惯中没有惊醒而已!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编选都有一个价值取向,这正是该文本编入教材的原因、价值所在。可是我们的编者经常也像这位国王一样,带着美好的价值引导取向,却在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被上述案例中那样的读者触痛、揭穿、抨击、质疑!类似的例子并不缺乏:孩子会天真的质疑——《舍身炸暗堡》他最后发出的喊声真的是“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吗?《落花生》中,其他的瓜果一定不如作者喜欢的落花生吗?《东施效颦》中,人们只是嘲笑东施的“盲目模仿,弄巧成丑”,孩子却能看到东施的爱美之心!《狐狸和乌鸦》中,人们都讥讽乌鸦的蠢笨,有个孩子却能同情乌鸦的希望得到赞美、安慰的内心需求……

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有深入而多元的理解与感悟,做到胸有成竹,胸有丘壑,方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惊险与惊奇,正确取舍,巧妙引导,从而实现化险为夷,变惊险为精彩,变惊奇为惊喜!

(责编 张亚莎)

上一篇:从课例《桥》谈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下一篇: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