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决羁押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21 02:02:24

关于未决羁押问题的思考

【摘要】未决羁押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大难题,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而非法定的,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侵害。本文从未决羁押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等方面对未羁押进行探讨。

【关键词】未决羁押 司法实践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一、未决羁押问题的现状

(一)羁押的使用范围

未决羁押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我国的刑法诉讼法规定了五种法定的强制措施,其中拘留和逮捕是与羁押密切相关的,而羁押并不是我国法定的一种强制措施。只是有刑事拘留和逮捕的适用所带来的持续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结果。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而非法定的,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侵犯。然而,羁押这种手段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适用范围之广,是极其罕见的。羁押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手段,只有在被追诉人可能实施妨害刑事诉讼行为或继续犯罪,并且在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才能采用,因而被羁押者如英国,羁押的比例只能1%左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90%的犯罪嫌疑人都被告,作为逮捕之的当然状态与必然结果,羁押的适用我们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二)羁押的期限

如前所述,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刑事拘留和逮捕与羁押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期限为3天。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提前批请逮捕书的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最多10天。特殊情况下,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期限在3天的基础上可以延长1至4天。再加上人民检察院在接到请批准逮捕书的7日内作出是否批捕的决定。犯罪嫌疑人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

而逮捕后侦查羁押的期限,一般情况下为2个月,案情复杂的经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批准延长1个月,即逮捕后侦查羁押的延长为3个月。案情重大复杂的3个月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可以经省人民检察院批准再延长2个月侦查羁押期限。即逮捕后侦查羁押期限为5个月。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5个月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再延长2个月侦查羁押期限。

实际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的问题还存在于审查阶段,审查阶段,刑事复核等诉讼阶段。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实际上既没有一个最低的期限更没有一个最高的期限。羁押无论发生在审判阶段期限都具有不确定性的无法预测性的特点。

(三)未决羁押的理由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典中没有明确的挤压理由,只是规定了侦查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都必须具备法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包含着一些“拘留理由”和“逮捕理由”。在这些理由具备的情况下,经过行政化的审批程序,刑事拘留和逮捕就可以启动了,这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羁押也就开始了。因此,我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独立存在的羁押理由。

在我国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羁押严重依附与逮捕,拘留,而没有专门的独立“羁押理由”。因此,在诉讼过程中也就不存在针对羁押是是否的词法审查。羁押过程实际上就是逮捕的自然延伸情况。

(四)未决羁押的救济途径

根据“有权利就必有救济原则”,几乎所有的法制国家都建立在针对羁押合法性问题的司法救济制度。我国法律对未决羁押规定了两种法律救济途径:一是“主动救济”,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于自己正在办理的刑事案件,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拘留,逮捕不当的,应及时加以撤销或变更;发现刑事拘留,逮捕,羁押等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应立即将被羁押者释放,或者依法变更为其他强制措施。另一种是“申请救济”,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辩护人,法定人,近亲属等,认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后羁押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他们释放被羁押者,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该申请提出后,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对羁押的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释放和变更的决定。对未羁押的救济,实际上是行政化的救济方式。因为负责对羁押合法性进行重新审查的机构仍然是作出原决定的机关,属于明显的“自我审查”和“自我裁判”。被羁押者不服重新审判作出的决定的,即无权向检查机关,公安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继续申诉或申请复议,更无权向法院申请司法急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助而又无奈的状态。

二、未决羁押问题的成因

(一)立法规定关于羁押期限方面存在问题

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根本是两种不同的期限,但在我国,这两种期限被严重混淆结果导致只要办案期限延长,羁押期限也必须予以延长。另外在对羁押期限的规定上,法律对侦查阶段的羁押期限作出了规定,而对和审判阶段,只规定在办案期限,没有规定羁押期限,而且法律也没有规定的羁押的最高期限限制。由于法律对个种羁押有限规定大量弹性很打得,甚至是模糊的延长条款。而是法律又没有规定羁押必须遵守的最高期限,这导致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的羁押期限地延长,导致有些案件超过,甚至远远超过被追诉人可能判处的刑期。

(二)立法对被追诉方申请解除羁押变更为取保候审缺少必要的程序保障

虽然刑事诉讼法规上,被追诉方有权申请取保候审,羁押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羁押,但由于办案机关在接到申请后是否必须予以答复?在作出决定是否必须说明理由?如果申请人对办案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是否有权向其他机关提出异议,对于这些具体程序,法律都有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得被追诉人无法获得切实有效的救济。而且立法也没有规定超期羁押的制裁机制,之规定了公安,司法机关在办案人员更加无视被追诉人对抗羁押合法请求。

(三)人权保障意志淡薄以及惩罚犯罪的诉讼理念极端异化

在司法实践中,办案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十分淡薄,并且包括侦查人员,人员,审判人员在内都有非常浓厚的倾诉,这也许是现行司法制度异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人从来就不允许让人民有什么基本的权利概念,所以他们对于任何权利被剥夺被践踏的事实,很少从法的角度考虑是非。在整个刑法诉讼中,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做法实在很多。就未决羁押而言,集中体现在和审判人员在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普遍不愿意作出无罪处理,虽然刑事诉讼已明确规定,在审查和审判阶段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时,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利作出无罪处理,但在司法实践中,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担心放纵犯罪,很少作出疑罪从无的不或疑罪从无的判决,而是法院要求检察机关撤回。检察机关则要求侦查机关继续侦查或将其挂起来,既不作出有罪认定也不作出无罪认定,最终导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长期羁押。

(四)我国侦查技术落后,也是羁押现象严重的成因之一

与西方法制国家相比,我国的侦查技术非常落后。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指纹库,血液数据库等在我国远没有普及,司法实践中许多地方公安机关还采用传统的摸底等方式进行刑事侦查,在案件数量大幅度对增加,侦查难度急剧增加,而司法资源难以同比增长的情况下,仍然采取这些简陋的方式进行侦查,出现羁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三、未羁押问题的对策

(一)严格限制羁押期限

学者们对羁押问题提出了很多对策,如在羁押期限上贯彻比例原则上等,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笔者认为,在将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严格分开,办案期限可以规定得比较宽松,基于诉讼的需要也可以延长,而对于羁押严格规定各诉讼阶段的羁押期限,同时也应该严格规定刑事诉讼中的总的羁押期限。对于羁押期限的延长也应该规定严格的条件限制。有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出,应将整个诉讼中的最高羁押期限限定在可能判决的刑罚的3/1的范围内。西方国家如意大利规定羁押期限不得超过被追诉人可以判处的刑期2/3。

(二)严格规定羁押的理由及决定机关

羁押并非是一种法定的,独立的强制措施,只有在被追诉人可能是实施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或继续犯罪,并在采取其他强制措施无法达到预防目的的时才能采用。使得惩罚犯罪的目的与保障个人自由的目的找到平衡点,得到兼顾。所以,应明确规定适用羁押的情形和理由,而且应明确规定享用有羁押决定权的机关,如授予法院此项权利,除法院其他机关的无权作出羁押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决定。

(三)完善未羁押司法救济制度

司法救济的缺失,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法对羁押的合理性提出法律上的挑战,也无法真正地“为权利而斗”。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针对羁押合法性的救济即没有专门负责机构和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救济程序,因此,羁押合法性的救济程序可以说是基本不存在的。所以,要建立羁押的司法救济制度,使得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机会将羁押的合法性问题提交给中立的机构如法院进行审查,法官可以就羁押合法问题举行听证,并作出羁押的是否合法的权威判决。并且对于错误羁押,应当给予受害的羁押者以赔偿。

正如前所述,羁押是理由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的一系列制度缺失造成的综合性疑症。它的彻底解决依赖与我国从刑诉理念,刑诉制度,司法体制方面的综合完善与协调。

上一篇:测谎结论的证据性分析 下一篇:我国房地产市场阶段融资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