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东院长职教论言有感

时间:2022-07-21 01:04:34

林靖东院长职教论言有感

在国内职业教育界,不少人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接受过培训学习,肯定会接触到林靖东院长,哪怕他现在已经退任,但林院长所倡导的“无界化”精神、“教学工厂”理念等,已深入职教人心中。

我很佩服林院长的为人: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幽默健谈,没有架子。每批去NYP的培训班,他都到场讲话,陪同参访,共享茶点;为每一位合格学员颁发证书,合影留念,是众人皆赞的职教前辈。很佩服林院长的才华: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眼光超前,管理有方。NYP的辉煌发展史就是他卓越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的写照,在他身上能集中反映出新加坡人的优秀特质。很佩服林院长的无私:和盘托出,真心帮助,耐心细致,始终如一。从合作院校每个阶段的成长发展、点滴进步,乃至国内中高职的发展进程与存在问题,他都给予高度关注、热情指导、传道解惑、指点迷津。

我校建校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能与林院长见面,一来二往,坦诚相待,没有套话,没有官话。有感于最近两次与林院长在轻松聊天中的交流,从他国际化的前瞻视野和精辟论言中,我始终有一种顿悟通畅和豁然开朗的感受。

一、关于职业学校建设

林院长认为,学校基建是一件非常重要和讲究的事,应由教育专家说了算。校长、系主任先到岗到位,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得到体现,设计施工才能考虑更周全,避免犯错误。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师应该随时与学校沟通,学校也要多学习、思考、沟通和总结,及时改进失败的地方。学校建筑需要考虑今后使用、维修和保养的方便,最好学校自己监理,才能确保建筑和装修质量。

由于国内学校基建运行体制的种种弊病,总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种种遗憾,我们也曾感叹难以改变,但如果我们出于公心,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设计、建设、装修和摆设,发动管理干部、专业教师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全心投入,相信会是全然不同的结果。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学工厂”“理实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等职教理念和“二级管理”“开放校园”“校企一体”等做法首先应该有学校基础建设的支撑。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外观漂亮、相互攀比,建筑应建立在适合学生、便于管理、实用节约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职业学校校长

林院长认为,职业学校校长要有办学的梦想,要多走动,在学习、消化的基础上想像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一个企业的老总一样,一所学校的校长是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没有理念、愿景、梦想,学校就不行。校长每年都要出去走走,只走一次不行。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不停地出去跑,到世界上著名的学校,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到大学、企业、研究院,每次去的感受都不一样,才有了创新的思想架构。不但校长要出去学,教师也如此。每个地方的经济社会、人才层次等状况都不一样,政府不可能要求每个学校都按统一的要求去做,学校应该有办学自。当然,有办学自也就有风险。以前像是用GPS导航开车,开错了,可以怪政府;现在自主了,没有GPS,很容易对,但也更容易错。职业学校校长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能只盯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上,要与市场接轨,比如要学会财务管理,知道怎么去筹款,怎么去提升名望。

林院长的观点与我们常说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一致的。除了做校长的基本素养以外,职业学校校长也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校长,要有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独特思维,要有“天下职教是一家”“校企合作是一家”的宽阔胸怀,要有教育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的能力水平,还要有虚心学习、永不自满、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工作态度,才能担起这样的角色,起到这样的作用。

三、关于职教发展方向

林院长认为,以前的职业教育往往类似于大学教育,准备学生今后一生去享用。而现在科技发展迅猛,社会竞争激烈,一生中需要不停地去学习,做到老,学到老,这个社会是不会让人舒舒服服地去做一份工作的。每个国家都在说终身学习,但假如学生毕业后的若干年,五年、十年后……他们到哪里去学习?谁去帮助他们终身学习?NYP也在这方面进行改变,让单纯的职前教育变为职前职后并行,也就是说,学校的使命在发生改变。学校要教导学生离开学校后怎么学习,学什么。比如,指导学生怎么生存、生活,怎样进行财务管理,等等。前几年,NYP单独成立了延续教育学院,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名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既给想出国的学生省了钱,也能为新加坡留住人才,更替学生开辟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学校还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ITE,相当于我们的中专)的学生和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成年人提供了各种不同课程和专业的延续教育。不管哪个层次,都有不同时段、不同课程可以学习,不一定是学历提升,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兴趣、爱好的培养,专业与职业的转型。

非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历来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但不少职业学校的眼光仍紧盯在面向初中毕业生的学历教育上。与其抱怨生源减少、招生困难,还不如下定决心、开阔视野,大力培育和拓展这些新领域、新事业。面对“新东方”“北大青鸟”等民营培训学校、培训公司的崛起和兴旺,作为有众多政府资源、教学资源的职业学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强调这个困难、那个矛盾呢?

四、关于争取政府支持

林院长认为,在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上,不是新加坡的政府官员有多高明;有很多时候,往往是学生、学校的良好表现去影响和改变了潜在的生源选择,改变了企业主乃至社会和政府官员的看法,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政策支持。比如,NYD的学生在各地方(包括国外)、各领域、各方面的出色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追根溯源后,往往发现原来那是理工学院的学生。ITE也如此,这几年学生表现好了,政府制定的升入理工学院的指标和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二十年前,我们也经历过国内职业学校类似的困惑,那些校长、老师和家长也跟学生说,如果成绩不好,就只能去旁边的职业学校学习。后来不同了,职业学校在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学习,从兴趣的提升和成果的展现中去改变他们。环境改变了,人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就没有人歧视职业教育,并且进入了良性循环。

真所谓“有为才能有位”。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等、靠、要”和“埋怨、攀比、嫉妒”的思想较为普遍。争取政府支持、社会理解、家长转变,要靠外部环境的支持,但主要靠职业学校自身。兢兢业业,种好责任田,取得成果,形成特色,创立品牌,赢得声誉,相信底气会足、腰板就直、环境就好,也就会有自身的位置和话语权、规则权了。

五、关于职业技能鉴定

林院长认为,现在国内考工考证有一股风,就像中专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一样,往往没有工作经验就中级升高级、高级升技师了,但实际和未来怎么样呢?国外一般要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才能逐步考高级工和技师等。当一个国家转入工业化的时候,可以用技能鉴定去考查一个人;当一个国家转入知识经济的时候,不是每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技能鉴定来衡量的,技能鉴定往往是低层次人才的考核办法。比如生命科学专业,怎么鉴定?比如动漫专业,低层次的是怎么用软件,这好鉴定;高层次的是看有没有创意,这就很难鉴定了。当然,传统的还要继续,但未来肯定要创新。

就职业技能鉴定中的问题而言,我们的确不敢刨根问底,去深究技能鉴定的门槛有多高、技能鉴定站的设立有多严、技能鉴定中考核要求有多难、技能鉴定的社会认可度有多大。轰轰烈烈的技能竞赛,催生了一个个“名誉上”的高级工和技师,甚至“××劳动奖”。“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解读和比例要求,也速成了不少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我们需要深刻反思,需要实事求是。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亟须围绕“职业素养”,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结合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开辟出一条创新道路。

新加坡一直在与世界赛跑,NYP也在不断前行。期待着我们的职业学校也在这赛跑和前行的过程中,紧跟和超越领先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小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下一篇: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关水实验